浅谈抽血那些事儿?

学术   2024-10-14 21:57   河南  


护士,我明天抽血,

医生让我空腹,

可以喝咖啡吗?

护士,

我怎么抽这么多血?

抽一管不行吗?

不会抽贫血吧?

护士,抽血后我按压针眼了,怎么还青了呢?

护士,我抽血紧张,

出去跑两圈行不行?

。。。。。。

浅谈抽血

那些事儿?


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害怕抽血的患者,抽血过程中异常紧张,也常常会问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做一期关于抽血的科普,答疑解惑,与大家一起来谈谈抽血那些事儿。


1

为什么一看病

就要抽血?

抽血检查

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一到医院看病,大多数情况下医生总是会让做抽血检查,有时一次要抽好多管,抽血检查到底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之所以需要抽血,一方面是因为血液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不仅能够帮助人体运输氧气和营养,还是各组织器官代谢后产生的代谢废物的转运载体。无论是器官,还是体内的各组织、各系统出现什么问题,血液都会受到影响,出现相应的反应。



另一方面,抽血是最简单高效的检查手段,也是最基础的检查。人体内的很多情况,都可以根据抽血结果判断出来。通过分析抽血结果,不仅能看出是否有贫血、感染等疾病,而且能让医生了解你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情况,进而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适度适量的抽血不仅可以增强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还有利于医生监测您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了解疾病的进展。




2

抽这么多管血,不会贫血吧?

这得吃多少鸡蛋能补回来啊?

临床护理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患者担心一次抽这么多管血会导致贫血,其实这是多虑了。因为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医学研究证明,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们平时检查抽血的量是比较少的,一次才几毫升,最多不过几十毫升,可能视觉上你感觉抽了很多管血,但其实总量并不多,所以不必过于担心。



相反,适度适量的抽血、献血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抽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刺激骨髓造血,促使血细胞的生成。适度适量的抽血,可以使造血器官生成白细胞的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如果您实在担心,可以遵医嘱适当吃些猪肝、猪血、菠菜等补血的食物。



3


为什么要空腹抽血?

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之所以要求空腹抽血,是因为进食可引起血中葡萄糖、总胆汁酸、乳酸脱氢酶、总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尿酸、钙、胆固醇等的增加。餐后立即抽血,造成混浊的血清,干扰多种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的检测,如免疫球蛋白、前白蛋白、载脂蛋白等。脂肪摄入的程度决定了甘油三酯的水平;高蛋白饮食者,其尿素、尿酸高;而高嘌呤饮食者,其尿酸偏高。

 空腹抽血

注意事项:

1.空腹抽血是为了确保检测指标的准确性,但并非空腹时间越长越好,有的患者抽血前一天身体处于过度饥饿的状态,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因为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小时),可以使血中多项指标发生变化,如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等含量下降,相反血肌酐、尿酸、胆红素升高,尿酮体增加等。

2.“空腹”不代表不能服药,一些必须要服用的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服用,比如降压药、降血糖、抗凝药等,服药期间可以饮少量白开水。

建议最后一次食物和液体(白开水除外)摄入应在前一天晚上10点以前(急诊检验例外),空腹要求至少禁食8小时,以12-14小时为宜,但不宜超过16小时,空腹期间可少量饮白开水。




4


抽血前可以剧烈运动吗?

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抽血前可以剧烈运动吗?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剧烈运动会对人体某些检测指标产生影响。运动会使人处于应急状态,人体就会根据当前状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导致采血检测数据与静止状态下的检测数据产生差别。


经过几小时的运动,尤其是对未经训练过的个体,由于体力所致的细胞损伤可能会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酐、尿酸、白细胞、钾、胆红素、乳酸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的浓度升高。另外,剧烈运动会导致肌肉组织中的酶分子“跑”出来,造成血液中酶升高。



因此,抽血前应避免情绪激动,静坐休息至少5分钟。若需运动后抽血,则应遵循医嘱,告知检验人员。抽血前24小时应注意不要改变饮食和睡眠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5


抽血前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01

饮食清淡

02

保证充足的睡眠

03

保持心情放松

04

保证良好的生活作息

05

穿宽松袖口的衣服



作者简介

:王乐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编辑:小圆子


推荐阅读: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

护理科普平台
全国数十万护士科普聚居地,专注护理科普,等您来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