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34)酒与佳肴的“婚配”

文摘   2025-01-12 17:25   天津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2000年的除夕,巴黎的凯旋门和铁塔下人山人海。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后,人们打开了香槟酒的瓶子,白色的泡沫冲向天空,撒在狂欢的人群中。那天夜里,大部分的香槟酒不是作为饮料,而是当作欢庆的工具,就像中国的鞭炮,它把千禧年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法国人爱喝酒,世界上许多名酒都产自法国,但法国人已超越了野蛮的豪饮阶段,进入了文明饮酒阶段。他们浅斟慢饮,以酒交友,以酒会友,享受生活。在几百年的过程中,酿酒技术不断提高,饮酒的方式也越来越讲究,逐步形成了法国的酒文化。

直至中世纪前,欧洲的酿酒业都掌握在教会手中。佛教的和尚是不允许喝酒的,但基督教的神父们却是酿酒的先驱,葡萄园是属于他们的,他们种葡萄、酿葡萄酒,做弥撒时大家共喝一碗酒。

香槟酒的发展也要归功于一位基督教的修士佩里农,他生活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那正是法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档消费品的生产,香槟酒日益频繁地用于宫廷的各种庆典活动。需求增加的同时,也要求质量的提高。佩里农改进了香槟酒的酿制技术,使香槟酒的质量大大提高,消费量也大大增加。

我们参观了一个名叫埃迪赛克的香槟酒窖。埃迪赛克在法国香槟酒中不算是最上等的,但他们很会搞促销。他们搞了一个香槟酒博物馆,我们坐着电瓶车在香槟酒博物馆的地窖里游览。现代的多媒体音像设备使我们边走边看到了葡萄从栽种、剪枝到开花、结果、收获的过程,宛如亲临其境。

2000年6月,作者夫妇在香槟酒博物馆金棕椅子上合影。(图源:《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当我们回到博物馆门口时,主人向我们介绍了放在那里的一把长沙发椅。椅子有点特别,像躺椅,略有弯度,面子是红丝绒,两边没有扶手。沙发椅后面的墙上贴着金棕榈叶。主人告诉我们,每年戛纳电影节,他们就把沙发椅送到戛纳,得金棕榈奖的演员都要坐在这沙发上照一张像。他请我俩坐在上面照相,于是我们也过了一次电影明星的“瘾”。

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很大的香槟酒酒窖,里面温度很低,细心的主人为每人准备了一条羊毛披肩御寒。

一进酒窖,迎面看到一纸告示:“本酒窖内装有录像监视机,请君自重。”有言在先,以免“顺手牵羊”之尴尬。

香槟地区原是海洋,土壤是贝壳沉积而成,钙质土壤非常适合其原料“黑皮诺葡萄”的生长。钙质土有三四十米厚,葡萄根也可扎到三四十米深。这种土质的优点是:水多了可存水,干旱时可供葡萄根吸水。葡萄一般是三四十年更新一次。

香槟酒的品牌是1908年定的,以原产地香槟地区为酒的名字登记了专利。世界上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酒不能称“香槟酒”,只能叫“冒汽的酒”。为保证质量,当时只规定了香槟地区15000公顷种植酿香槟酒的葡萄。现在(2000年)是34000公顷,每年产3亿瓶香槟酒,不能多产,多余的葡萄就烂在地里,而且规定只有3种葡萄可以用来酿制香槟酒。葡萄剪枝的高度、间距和密度都有具体规定,采摘葡萄必须是手工,不能用机器,以免影响质量。

葡萄采摘后,严格按照不同种类的葡萄酿酒,再把几种白葡萄酒混合起来,加上酵母、少量甜烧酒和适量糖,装入酒瓶后,瓶子头朝下,瓶身略有倾斜地横放在酒窖内发酵。

酒窖里的几百万瓶酒,每天要转4次,每次转1/4。这样可促使它产生气体,并把酵母的沉淀赶到瓶颈,冻一阵,以免跑气。打开瓶子时,借助于瓶内的冲力,把瓶颈附近的渣子全冲出来,然后,换上新瓶塞,储存起来。专门有工人负责转瓶子,两手同时转,这使我联想起年轻时看的卓别林演的幽默电影《摩登时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工人,不断做简单的重复动作,以致成了习惯,看见圆的东西就要去转一下。

根据法国的法律,香槟酒出售前要求至少在窖里“成熟”一年半。这个酒窖为保证质量,存3-5年才上市。

香槟酒是两次发酵,每年的新酒要勾兑前一年的上乘白葡萄酒,约40%。贮藏的容器不是大木桶,是厚玻璃瓶,因为酒在木桶里发酵后产生的气体会“逃掉”,在密封的玻璃瓶里气体被关在里面,出不来。瓶内的气压可高达68.6牛顿/平方米!

走出酒窖,在一间大厅的中央,放着一张长桌,桌上已放了一排晶莹的玻璃杯,形状像郁金香,所以叫“郁金香”杯。香槟酒杯通常是长形的,可使酒有足够的空间在杯中形成气泡。杯子要用热水洗,不用洗涤剂,然后自然晾干。这样洗出来的杯子清澈透亮,气泡在里面慢慢上升,犹如闪闪发光的小星星。

七瓶香槟酒放在一个盛满冰块的大桶里。香槟酒必须在喝前3-4小时放入冰箱冷藏,“年轻”的酒冷藏温度为8度左右,“成熟”的酒和陈酒需要10度左右。

2000年6月,作者夫妇参加香槟酒节的授勋庆典。(图源:《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请我们品尝的一共是7种酒,配以7种不同的小吃。我们坐下后,公司公关部经理玛丽·弗朗斯开始向我们介绍这些酒的特点。她一边讲,一边放幻灯片。

第一杯是最“年轻”的香槟酒,色泽非常浅,透明,用的是1996年的葡萄。这时,荧屏上出现了春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玛丽用诗一般的语言介绍说:春天到了,万物苏醒,生命重新活跃起来,这杯酒就是春天。她把酒举向灯光,里面一串串小珠子跳跃着,略带黄色的液体就像幻灯片上的黄花,顶着几滴水珠,显得十分鲜嫩。她让我们闻了一下,酒味很淡。接着,她给每人送上了一只生牡蛎。生牡蛎也很新鲜,配以“年轻”的香槟酒,在嘴里融为一体,分不出什么是酒,什么是牡蛎。玛丽笑着对我们说:“生牡蛎和这种香槟酒搭配,色、香、味都得到充分发挥,是最好的婚配(mariage)。”用“婚配”一词来形容酒和食品的搭配,我觉得既新鲜又恰当。

我们从最近的年代喝起,接下来是1995年的酒,颜色稍深了些,是“夏”,配以熏火腿片。酒味稍浓一些,火腿味也比牡蛎咸了些。二者结合,达到“和谐”。照玛丽的说法,这酒趋向“成熟”,十分有力。

1993年的酒配的是意大利的一种奶酪……直到1987年的酒,比较“老”了,呈金黄色,酒味也最醇厚,那是“冬天”,配的是法国有名的奶酪罗克福,味浓、咸,正好是“老夫妻俩”。

酒文化是法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兰西民族把酒文化发展到了顶点,各种酒都有它的一套程式,有它的历史,有它的科学根据,让你在喝酒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来充分欣赏、享受生活。清凉、醇和的香槟酒沿着喉管渐渐流下,沁人心脾。我想起了法国人常说的一句话:“L’art de vivre(生活的艺术).”确实,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懂得生活的民族。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本书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