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47)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文摘   2025-01-25 17:25   天津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法国人喜欢逛博物馆,只要有好的展览,他们就要争相去参观。有人说,巴黎是国际文化之都,我们看有一定的道理。每年在巴黎的各种博物馆总有一些新的东西展出。世界各国的文物、艺术品都以能到巴黎展出而感到光荣。巴黎的新老两个歌剧院几乎天天满座。俄罗斯、美国,以及西欧各国的歌舞团都来演出。一个剧团想要到这两个剧院演出,必须提前两年签合同,太晚了甭想进去。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除了法国自己的博物馆,在巴黎还有58个外国的文化中心,举办各种小型展览和演出。其中,“阿拉伯世界”是北非阿拉伯国家在法国的资助下共建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窗户上的花纹全是阿拉伯国家的图案。“阿拉伯世界”功能齐全,有展厅、课堂、剧场、图书馆等,前往参观的人很多。日本文化中心是一幢现代化的玻璃建筑,有很大的剧场,椅子可以升降。做舞厅用时,椅子全降到地下,剧场地面变成了平的;演戏时,椅子升上来,排成梯级。展厅、图书馆、教室……一应俱全,还有表演茶道的房间。

58个外国文化中心,唯独没有中国的!而中国却是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侨的呼声


我们到任不久,三位华侨女士要求见施燕华。这三位女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经历。

1

汪漱芬

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经历过种种磨难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身居国外,心向祖国。她热心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建立华人教育基金会,并用自己有限的财力资助国内贫困地区创办“希望小学”。她不惧高龄,曾到四川山区参加“希望小学”建成典礼。

2

单黛娜

建筑家,是第二代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她身上仍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她对中国文化尤其热爱,为了中法文化交流而奔波,虽然是大家闺秀,但办事细致,又能吃苦,有一股不畏艰难的闯劲。

3

郭凝

在红旗下长大,“文革”中上山下乡,历尽艰辛,但也锤炼了坚韧的性格,改革开放后才得以上大学学习。20世纪80年代到法国定居,注意吸取法国文化的精华,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她是这三位女士中最了解国内情况的。

她们共同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在巴黎建一个文化中心。她们对年轻一代华人不会讲汉语、不了解中国文化感到忧心忡忡。语言是华人与祖国联系的纽带,不会讲汉语,难以沟通,就失去了华人的优势。法国的华侨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化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地。

法国的华侨有几十万,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末,印支三国形势动荡,大批华侨被迫逃亡,多数在法国定居。这批华人在居住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当地华人创办的学校受教育,所以基本上都会讲普通话。


另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主要是从浙江来法国经商的新移民,他们对祖国情况很了解,而且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讲普通话没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两部分华侨的后代成长起来了,年轻一代在法国受教育,法语很好,但不会讲汉语或者讲不好。


我们通过与侨界的接触,感到建文化中心不仅是这三位女士的愿望,也是广大侨胞的呼声。许多华侨对我们说,他们很担心下一代不会讲汉语,就可能失去中国的传统,甚至淡化同祖国的感情联系。不少华侨从长计议,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学习,让他们学语言、学文化。更多的华侨利用每年暑假的时间,送孩子到国内参加夏令营,让他们了解祖国的文化。

我们在国外多年,接触了各国人士,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到,比起其他国家的侨民,可以说中国的侨民对祖国最有向心力,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中国特有的优势。

许多外国朋友问我们:海外的华人对祖国十分关心,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情结,这是其他国家侨民无法与之相比的,究竟是什么使华人对中国如此热爱?我想,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因此,侨界提出建立文化中心的要求是很自然的。

文化——中国人的“聚宝盆”


我上任后不久,拜会了一些国家的驻法国大使,我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发。有些国家的大使特别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毕业于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新加坡大使雅苏建议我们抓文化。他认为:

1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中国的优势,应充分利用;

2

法国人十分尊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法国的宫廷绘画、家庭饰物等方面都可以得到验证;

3

法国总统希拉克十分重视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最有条件与法国进行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

一位法国朋友对我说:“你们是坐在‘聚宝盆’上,你们的文化就是你们的‘聚宝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而且发人深思。我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过去我们没能意识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聚宝盆”,更别说有意识地用它为对外开放服务。现在,我们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文化在中国外交上也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

1999年我们在巴黎举办了文化周,第二年又搞了文化季,观众之多、反应之热烈都是空前的。一位法国人对我说:“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这不是偶然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植根于你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你们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很杰出很辉煌了,今天你们是逐渐恢复昔日的辉煌。”一次文化展览能使一位普通的法国人对中国有这样的认识,比任何宣传资料有效得多。

1999年,希拉克参观编钟。

在文化周和文化季期间,希拉克参观了出土文物展和编钟展。每次他都发表一些看法。其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在近代史上欧洲文明对人类贡献很大,所以大家知道欧洲文明更多,而对中华文明了解不够,这是不公正的。”他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

法国的报纸经常报道一些有关中国的消息,有时观点很尖刻,但是他们对文化活动的报道大多数是公正、客观的。通过文化活动,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也产生了对中国的好感,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他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通过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深入而广泛,这就是“聚宝盆”的效应,为什么不好好加以利用呢?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42

 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43

法国的选美活动(下)

44

希拉克来做客

45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46

法国人对酒的“挑剔”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