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音频
正文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在比利时工作时,发现比利时的建筑不仅风格高雅,而且工艺精细,砖与砖之间的每条缝都勾画得很均匀,又细又直。怪不得外国人调侃说,比利时人生出来时,“肚子里就有一块砖”,几乎所有的比利时人都十分关心自己的“窝”,尽其财力所能,把自家的房子“打扮”得像一件艺术品。他们对建筑知识的了解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法国人呢?法国人“肚子”里的东西也许更多,奶酪、鹅肝、葡萄酒……我们的印象是,对每个法国人来说,葡萄酒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到法国人家里吃饭,女主人会从商店里买来带着花饰的长方形卡片,用清秀的笔体写下菜单。客人们入座后,首先是拿着菜单,仔细“审查”。他们不是对将要入肚的菜肴“挑三拣四” “客随主便”嘛,况且出于礼貌,宴会结束时,客人们总要对女主人夸奖几句,赞扬今天的菜如何如何可口。但他们对菜单的最后几行看得很仔细,因为上面写着白葡萄酒是哪个酿酒厂生产的、用的是哪一年的葡萄,红葡萄酒出自哪个厂家、用的是哪一年的葡萄……厂家的牌子很重要,但葡萄的年份也很重要,因为葡萄质量的好坏同当年的气候息息相关,从这两个信息可以判断葡萄酒的质量。
了解了法国人的这些习惯后,我们在官邸请客时也注意把关于酒的这些信息打到印有国徽的菜单上。最初,我们只写了牌子,忽略了生产年份,后来发现法国人经常要看瓶子上写着的生产年份,然后就有人从西服里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或一小片金属片,上面用星表示各年份葡萄质量的划分,最高级的是五星,那是很罕见的,一般有四星或三星,就是上乘的葡萄酒了。对照酒瓶上的年份,赞许地点头说:“啊,这年的葡萄不错”或“这年的葡萄是二十年来最好的”。俨然是个品酒行家。这时,我们意识到,宴请时对上什么酒要特别注意。
法国人的葡萄酒知识、品酒的常识,可以说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曾问过一位法国朋友,他是不是看了很多关于酒的书,回答是没有。他告诉我们,法国人对酒的知识的了解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过程:小时候看着父母喝酒,闻着酒香,练就了闻酒的本事;到了法定喝酒的年龄,他们能对比着大人的评价,亲身体验酒的品位。
法国人对酒的这种“挑剔”脾气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品酒是法国传统的一部分。就像中国人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学到了饮食的阴阳平衡,知道什么东西是凉性的,吃了可以“清火”;什么东西是热性的,吃了会上火。
有一次,施燕华对巴黎一个上流社会俱乐部的妇女介绍中国文化,把中国的饮食作为切入点,谈到中国饮食的哲理,饮食与养生、文学的关系等。那些高贵的夫人们听了,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的养生之道是“与生俱来”的。应该说,中国饮食的种种讲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饭店吃饭,点酒是一门学问。侍应生拿来一大本酒单,如数家珍地给你背出一大串酒的名字,贵的是什么酒、中等的是什么酒、便宜些的有什么酒等等。点完酒,侍应生会先倒一些酒在杯里,让点酒人试饮。如果点酒人认为可以接受,这酒就买下了。如果他认为不行,侍应生就得乖乖地把酒撤了,让客人重新再点。
有一次,法国人请国内的一个代表团在巴黎有名的饭店吃饭。主人点了一种很高级的红葡萄酒。第一瓶喝完后,又要了一瓶,侍应生拿来一瓶同一品牌的红酒,主人一尝,立即皱起了眉头,说:“不行,有木塞味,换一瓶。”侍应生二话不说,又拿了一瓶来。这一次,要求苛刻的客人终于觉得可以接受了。不知道已打开的酒,饭店将如何处理?
酒和食物的搭配
法国人品酒的文化是经过几百年形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习惯日益科学化,日益讲究品位、讲究高雅。他们把会不会品酒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准之一。尽管法国人喜欢饮酒,但多数人很克制,他们喜欢在一个恬适的环境中,同朋友浅斟慢饮、敞开心扉、倾心交谈。
国内来的一些高级代表团,经常被安排去参观酒窖。2001年,胡锦涛作为国家副主席访问法国,参观了波尔多市附近的马尔高城堡。法国的酒厂都称“城堡”,大概是沿袭了古代的称呼。当时酿酒都是一家一户的作坊,酒农住在城堡式的建筑里,有的酒窖就在“城堡”的地下室,有的是在“城堡”旁边另建。“城堡”周围是葡萄园。所以现在法国各种酒的牌子都叫作某某城堡,而且酿酒业基本以家族为生产单位。
马尔高城堡很大,很漂亮。城堡后面是一个大花园,十分气派。它的酒窖比花园还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酿制、未装瓶的红酒,放在一排排椭圆形的橡木桶内;另一部分是存酒的,从地到屋顶像书架似的放着一排排酒架,酒瓶都横躺在架子上。有的酒瓶上已堆积着灰尘,看得出年代很久了。马尔高酒窖里有20世纪30、40年代的红酒,这些酒都是价值连城的。
法方主人在酒窖里安排了品酒活动,引起中国客人们的极大兴趣。主人在十几只高脚杯中都斟上了半杯红酒,然后举起手中的酒杯开始介绍。随着他的介绍,我们意识到,原来品酒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红酒在饮用前3小时,必须从地下酒窖取出,放在室内,打开瓶塞,让它同空气接触,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味更浓更香。
拿酒杯时,手指应夹着杯脚,而不是托着杯肚子,以免体温造成酒香过多散发。
品酒时,要遵循一条“法则”:一看,二闻,三通过。看,是观察酒的成色,要既清又浓,还要摇晃一下酒杯,好酒在杯壁上慢慢落下时有一条痕迹,好像人的眼泪一样,这叫“挂杯”。闻,是闻酒的香味,懂行的人马上会知道这酒是否醇厚。走完这两步后,最后要“动真格”了:喝半口酒,不能咽下去,让它在嘴里待一会儿,然后才慢慢下咽,让酒如细流般地通过食道。这时你感觉到好酒如丝般的柔软、圆润,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
经过酒窖主人的“点拨”,我们都纷纷模仿行家品起酒来。通过品酒,亲身体会一下法国的生活方式。
还是记者们善于捕捉镜头,他们看到胡锦涛副主席以赞许的眼光审视手中的酒,便“咔嚓咔嚓”地拍了下来。第二天法国大报上刊登了胡锦涛品酒的大幅照片。我们的法国朋友们看了都十分激动,过了好几天,遇到我们时还谈到这件事。
他们评论说:
这样的照片法国老百姓看了高兴,觉得胡锦涛副主席很可亲。
法国老百姓对外国领导人来访并不关心,但看到这张照片他们知道中国领导人来了,还喝了法国酒,表明他赞赏法国的文化。他们凭直觉就会支持发展中法关系。
小小的一件事,会对改善中国的形象起这么大的作用,真是没想到。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42
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43
法国的选美活动(下)
44
希拉克来做客
45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