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靖安
音频
正文
1990年和1991年的岁末年初,一场残酷的种族仇杀、军阀混战突然爆发,我驻索马里使馆的外交人员经受了一场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早在1991年新年前,反政府武装即陆续潜入首都,后来竟以干预部族冲突为名公开进入市内。12月29日,内战的炮火打响,政府军同反政府军展开了巷战。我使馆地处市中心,靠近总统府和电台;经参处在城北,邻近国防部和民兵司令部;医疗队驻地在城西,距机场不远。战火爆发,三处都是首当其冲,只有商务处在城西北,战况稍缓。
1991年元旦这天,战事急剧恶化,使馆上空子弹横飞,火箭弹穿墙而入办公室,炮弹在使馆附近接连爆炸。我驻索各机构纷纷告急:
下午3点左右,经参处大院突然枪声大作,反政府军一小股部队冲进大院,政府军也随后赶到,双方在院内展开了枪战。
几乎与此同时,一伙武装匪徒闯入医疗队驻地,抢走了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吉普车。这是医疗队的全部交通工具。
徐英杰大使焦急地日夜守候在对讲机总台旁,掌握情况,进行指挥。我除了协助大使指挥外,还负责同国内联系、报告情况、草拟撤离方案。
摩加迪沙一片混乱,完全陷于无政府状态,打、砸、抢、杀、烧到处发生。1月4日,商务处几次遭到匪徒骚扰,两辆汽车被强行开走。
当日下午,一群武装歹徒冲进中国医疗队驻地。6位女同志躲进二楼药库,其余13名男医生遭到拳打脚踢、被看管起来,张玉民队长和内科吴医生的私人物品全被抢走,甚至连张队长口袋里的护照和美元也被搜走。医疗队被劫洗一空,同使馆也断绝了联系。傍晚,朝鲜族医生姜太范和一名黑人雇员在夜幕掩护下赶到临近的商务处告急。
使馆领导决定,经参处立即派人前去救援,必要时可花钱雇用武装人员保镖,同时把商务处人员也一并接到经参处大院,便于指挥和管理。二秘王粤主动请战,怕别人同遭不测,他一人独自前往。他开着一辆面包车直奔民兵司令部,刚一进门,子弹雨点般落下,索马里士兵忙把他按倒在地。
枪声过后,他找到赛义德少校,好说歹说,赛义德点了8名士兵,开出一辆吉普车。他带4个民兵上了吉普车,架起机枪,在前面开道。另外4名民兵上了面包车,4支冲锋枪伸出窗外,直奔医疗队驻地。到了医疗队,医生们一片欢呼。王粤指挥他们迅速上车,并用箱子把车窗堵上防弹,然后快速离开。晚上7点多钟,商务处和医疗队的同志安全抵达经参处大院。
摩加迪沙战火纷飞,国际组织和外国使团都各自采取非常措施,纷纷撤离。意大利政府决定派飞机和轮船接运其驻索人员和侨民;美国派来军舰用直升机,把驻索人员接上军舰;有十几个国家的外交人员也乘美国的直升机,逃上美国军舰;而许多国家的驻索人员则陷入困境之中。我驻索人员有246人、首都112人、南方费诺力农场134人。
国内命我以及办公室主任高国新、研究室青年干部安仲利、机要员马凤春、报务员王力雄、司机李文秀和厨师钟仕能等7人留守,其余人员全部撤离。但如何撤离,则颇费周折。由陆地撤到邻国,路程艰险,根本不可能;国内派飞机也非良策,因为机场随时处在炮火威胁之下。我驻肯尼亚使馆奉命包租肯尼亚飞机,但肯尼亚飞机已停飞摩加迪沙,其他私人航空公司也拒绝前往。
国内领导决断:命我正在回国途中已行驶在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上的两艘满载货物的远洋轮“永门”号和“鞍山”号改航,日夜兼程全速驶往摩加迪沙接人。两轮预计将分别于1月6日和9日抵达。
索马里南方的基斯马尤港,留守组和费诺力农场的专家正是从这里撤离索马里的。
办理我这两艘货轮入港的手续也成为难题。索政府业已瘫痪,到哪里去办这些手续?我商务处一秘刘玉峰想到商务处的朋友——商人穆哈默德·阿里,此人与军政当局均有联系。5日上午,刘玉峰和王粤二人来到阿里家中,请求帮助,阿里满口答允,立即去找港务局。
约一个小时后,阿里回来说,港务局长个人认为,中国船进港没有问题,只是现在港口已军事管制,还需报请国防部作战局格林准将批准,但刘、王二人与他素不相识,颇感为难,阿里答允陪同前往。这时的国防部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坦克、装甲车组成道道防线。等了一会儿之后,出面接待的竟是外交部副部长杰布里莱,原来这时外交部和国防部已联署办公。
刘、王二人说明情况后,杰签署了公文后说:“现在是11点,此件需经国防部长摩根将军签署后,还要通知海军。海军司令部在卡兰区,那里战斗激烈,要派装甲车送去。因此,12点半你们来取吧。”
中午12点30分,刘、王二人和阿里先生准时再来到国防部,拿到了摩根将军两份准许我两轮进港的手令。国防部还答应届时派兵护送我人员到港口。
1月6日凌晨5时左右,“永门”号抵达摩加迪沙,泊在离港口5海里的海面上。徐大使下令撤离,从夜里就已整装待发的同志们迅速而有序地上车出发,在武装人员保卫下,两个车队同时从使馆和经参处大院向港口进发。此时,我早已守候在对讲机总台旁手持话筒指挥撤离,随时掌握车队的行进方位和安危,以便向国内报告。
车队顺利抵达港口后,“永门”号放下救生艇,一船船地把人和行李接上船。我代表留守组向船长、政委和船员表示感谢和敬意。我请船长立即启航离港。
留守组全体人员成功撤“永门”号上同徐大使(右四)和“永门”号政委(右三)合影,右二为作者。
船刚刚开动,炮弹就在船尾的海面上爆炸了。送走了大队人马,王粤和农场代表范毓刚直接从港口开车去南方费诺力农场,安排我专家撤离事宜。
留守组全体人员同“救星”王粤(前排左二)在“永门”号上合影,左一为作者。
日夜相处的战友们安全地离开了,留守组同志的夫人们带着对亲人的无限担忧离开了。我的夫人吴军作为研究室主任深知形势的险恶,但她只是在上船前通过对讲机深情地叮嘱我一句:“别忘了按时吃药。”
- END -
图文出处 | 《出使非洲的岁月》 (2006年出版)
作者 | 郭靖安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大使馆的建立和两个重要活动
法国朋友“甲子”情深令人感动
洞察事理 真情感人——忆周总理对日工作二三事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