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42)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文摘   2025-01-20 17:26   天津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在法国的社交界,有一位穿着引人注目的女士——丰特奈太太。每次我遇到她,她都穿着一套黑色套装,上衣镶着白边,头戴一顶黑色镶白边的礼帽。无论在哪里看到她,她总穿这类衣服,有时在脖子上围一条白色短围巾。这与西方的着装习惯有点不同,在西方,女人每天都要换衣服,参加社交活动,出席午餐与晚宴的衣服颜色和款式都不相同。但是,丰特奈太太却与众不同,我们从来没看见她穿过什么别的颜色的衣服。我曾好奇地问一位法国朋友,他神秘地说:“这是她的‘商标’。”也就是说,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她穿的衣服的颜色是千篇一律的黑加白。

吉纳维芙·德丰特奈于1981-2007年担任法国小姐委员会主席,随后成立了全国名誉小姐委员会,并于2010-2016年领导该委员会。

法国选美始于1920年,二战期间中断。1946年丰特奈先生发起继续每年选美的活动,1981年传给他的儿子和儿媳。他们成立的“法国小姐基金会”是一家私营企业,专门组织一年一度选举“法国小姐”的活动,为此声名大噪。丰特奈先生去世后,由丰特奈太太继续经营,而且越做越红火。现在她的儿子帮她一起做。

每年,法国96个省和海外省、海外领地都要选出一位本地最美的姑娘,代表该省竞选“法国小姐”。竞选者的条件是:年龄在18至23岁之间,身高不低于170公分,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当选“法国小姐”的标准是:谈吐举止令人感到亲切;外表可爱,代表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美女;还要懂礼仪。

最后决赛在每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晚上举行。现在这项活动使用了许多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搞得越来越活泼,也越来越吸引人。据称,它的电视收视率与环法自行车比赛一样高。

丰特奈太太特地带着她的儿子到使馆来邀请我们出席2000年的选美活动,选举“2001年法国小姐”。此活动在摩纳哥新建的格里马迪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我们在决赛当天上午到达,中午丰特奈太太请我们同46名参加决赛的年轻姑娘和部分评委共进工作午餐。我们被安排在主桌,除了女主人丰特奈太太外,还有法国名演员阿兰·德隆,他是这次选美活动的评委。施燕华坐在他旁边。2000年的“法国小姐”索尼娅·罗兰坐在我旁边。

这是一顿不寻常的午餐,我们周围的人似乎都很忙,姑娘们进进出出,丰特奈太太也没有多少时间是坐在主桌上的。而阿兰·德隆,总有许多人要找他。施燕华跟他聊了几句,还不断地被人打断。饭店里显得乱哄哄的。

丰特奈太太亲自熨烫法国小姐的礼服。

据丰特奈太太介绍,这些女孩子们两周前刚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集训回来。从各省市“小姐”中初选出的46名候选人,先送到国外集训,这次是到加拿大。集训的目的是培养她们的集体生活和交际能力,回到法国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培训,每天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结束,有专业教练教她们舞蹈动作和走步等。

这46名“叽叽喳喳”的年轻姑娘,穿着休闲服装,在我们边上走来走去,好像没有正经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就这么观察她们,除了个子颀长、身材匀称外,没觉得她们有出众的美。

2000年“法国小姐”索尼娅·罗兰。

2000年“法国小姐”索尼娅·罗兰是非洲血统,祖籍卢旺达,生于1981年。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光洁的深棕色的皮肤,透出青春的活力。索尼娅不大爱说话,也许因为我们是外国人,也许她还是个19岁的孩子,坐在我们旁边有点拘束。我们试图与她聊聊,但她只是被动地回答我们的问题。

当2001年的法国小姐选出后,2000年法国小姐索尼娅就要“卸任”了。在当“法国小姐”的一年中,各模特儿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都来找她,但她的出场必须经过丰特奈太太的公司签约。这一年她非常忙,在世界各地跑,基本上是为丰特奈的公司干活。

我问索尼娅今后的打算,她腼腆地回答:“我想当歌星或当演员。”后来我打听到,这些美女们的出路大多是当模特儿、流行歌星,或做广告、演电影,吃“青春饭”,少数人上了大学,从事其他知识型的职业。

索尼娅“卸任”前,创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援助卢旺达孤儿基金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她当了一段时间歌手,又进入电影业,看来她将在娱乐圈内发展。

选拔“法国小姐”的活动在格里马迪国际会议中心最大的剧场内举行,先选美,后吃饭。所有出席的人都要穿礼服,男的穿黑色礼服、打黑领结,女的穿长裙。有意思的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男的衣服捂得严严实实,要是脖子短一点,领结几乎把脖子全占了;而女的礼服则是袒胸露背,尤其是后背,几乎是全部露在外面。

记得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第一次常驻纽约时,有一次参加美国的一场正式晚宴,那简直是时装表演。妇女穿的各种奇装异服,就像西方电影里贵族舞会中那样。在真实生活中,这是我们头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简直是眼花缭乱。当时我们不懂,以为礼服应该是比较严肃的,才显得正式。后来,施燕华问一位她熟悉的美国朋友,他笑着回答:“露得越多,就越正式,这是西方文化。”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