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的中华会馆

文摘   2025-01-12 17:25   天津  

  作者:田广凤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莫桑比克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港澳台事务司大使。


音频

正文



马普托(图源:《走进非洲》)

在20世纪初的1903年,移居到莫桑比克马普托的华人大约有300人。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广东省沿海一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单身,他们抱着出来挣点钱就回家的想法,远渡重洋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陆续有人留了下来,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直到客死他乡。

中国人乡土观念很强,恋家、思乡、抱团,无论走到哪里,永远割舍不掉对家乡的眷恋。在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单调,工作辛苦,思乡想家是难免的,很多人由于思乡心切,终日以泪洗面,还有人抑郁而终。为此,有人建议,一有空闲大家聚到一起,相互倾诉,排解思乡之愁。但是,当时居住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地方可容纳太多的人。

在早期移居到达莫桑比克的华人中,有个叫谢三的前辈,他主动捐出了自家的一块地皮,为华人建立了一个随时可以聚会的场所。从此,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华人有了可以经常见面,相互倾诉、交流的地方。

再后来,华人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每个人的创业开始步入正轨,大家商量后决定共同集资,在原有的地方盖楼,建立“中华会馆”。从此,在莫桑比克的华侨华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拉家带口,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集会庆祝,这里成了华侨华人聚会、议事、娱乐的场所。



莫桑比克关帝殿(视频截图一)

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人们很信奉关公,家家供奉关公像,将其视为武财神。为此,在新建的中华会馆里专门建了关公祠。侨胞推荐几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请来一位手持大刀的红脸关公像,将其供奉在中华会馆的关公祠中央的圣坛上。这位漂洋过海的关老爷成了侨胞的精神寄托和希望所在,每到中国的民俗节日,人们都要到关公像前祭祖,磕头烧香,祈盼这位神通广大的武财神保佑他们家庭平安、事业发达。

随着华人华侨人数的不断增加,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为了不让他们的后代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不忘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1936年元旦,侨胞们在会馆内开办了一所中文学校,取名为“中华小学”。



莫桑比克中华协会(视频截图二)

随着侨胞事业的发展,中华会馆的名声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中国侨民和葡萄牙殖民政府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在马普托还没有设立领事机构,中华会馆实际上代行了中国政府的部分领事职能。每当有新的华人华侨到莫桑比克,只要有中华会馆的负责人签字同意,当事人便可顺利办理通关手续。如果有侨胞违反当地殖民政府的法律法规,葡萄牙殖民政府也会责成中华会馆协助调查解决。只要涉及当地中国人的事,葡萄牙殖民政府都会主动联系中华会馆协商办理。



 莫桑比克中华协会与中华国际学校(视频截图三)

“中华小学”的成立虽然占用了中华会馆的馆舍,但那里仍然是华侨们集会、议事的主要场所。

在那遥远的年代,“中华会馆”是所有来自中国的华侨华人的家。



- END -


出处 | 《走进非洲》(2019年出版)

作者 | 田广凤   图片 | 除标注外及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大使馆的建立和两个重要活动

毛主席:帮助非洲不求报答

洞察事理 真情感人——忆周总理对日工作二三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