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我的家人》习作教学反思——基于“教学假设”的实践视角

教育   2024-11-03 18:59   江西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918


谷里书院写作营(第五季)学员作品


何为“教育假设”的实践运用?

通过阅读《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第六章和听了大伟老师的直播课程,我有了更多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不断推翻自己教育假设和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和反思的过程。这也就是“教育假设”能不断改进教学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结合四上第二单元“我的家人”习作的教学过程,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教学假设与实践

四上第二单元“我的家人”习作是对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延伸和深化,聚焦写出人的特点。

基于“写前多指导,给框架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教学预设,三年级开始的习作,我都会花很多心思在写前指导,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春耕繁忙,秋收却无果。

为了提高习作的指导性,我后来尝试过,简单点拨(说几分钟注意事项)就让学生直接写,更好“以学定教”。第二次评讲就挑出共性问题,给出修改建议。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于是我习得了“先直接写,再有的放矢指导,能够提高效率”的教学预设。

基于此教学预设,从学情出发,“写出人物特点”是三下训练过的知识点,完成效果不错,基础较好;家人也是熟悉的写作对象,话题贴近生活,难度较低。

从现实出发,国庆假期和家人相处时间长,还可以让家长进行点评,作为亲子活动之一也不错。于是,这次习作,我就简单做了学习单(如图所示),给予一定的支架辅助习作。



国庆回来把试卷收上来,距离我的预想效果还有点距离。但也在我的可解释范围内。

我按照以往的步骤去做,一边批改一边分类,一边记录一边总结。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何为特点并进行选择”和“不能把特点和事例结合起来”。


  更新教学假设与实践

1.“不知道何为特点并进行选择”


事实上,为了解决“不知道何为特点并进行选择”,我已经做了一些提示(下图),加上“特点”这一知识点在三年级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训练。


但学生写得五花八门,也能感觉到学生不是不知道“何为特点”,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了一个“示例”作为学习的支架。

这也让我想到一些思维导图题,就设置了一些“提示”,帮助学生去思考空格之间的关系,体现导图的思维和条理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更新了我的教学预设,改为“要给予支架,帮助思考”。意识到这一点,我变平静了。

在评讲的时候,我先是回顾了三下习作教材的提示,通过一个称号来体现特点(小书虫,智多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事例,总结了四种表示特点的表达:有XX(有耐心、有爱心),XX好(厨艺好、跳绳好),会XX(会游泳、会讲故事)和带有矛盾意味的特点(调皮但聪明)。


在引导过程中,也是先给予教材,教师先示范,再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帮助概括方法的习得。从课堂效果来看,进步很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也让我更坚信,及时给予支架的关键。


2.“不能把特点和事例结合起来”


从把握特点与事例的关系上来看,上述的教学是通过阅读事例来概括特点,构建起“从事例到特点”的联系。在习作中,关系恰好相反,确定好特点后,需要通过事例进行说明。


有了以上“及时给予支架能更好促进学习”的教育预设,我再次改变了以往做法:提供范文,分析为什么写得好。这样的做法司空见惯,但效果一般。

究其原因,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样的欣赏,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佳作的熏陶,是“解构”而不是“建构”,即参与到这篇文章的写作中。

我又产生了新的教学假设“参与习作修改,能更好发挥主动性”,于是我又在想,能不能拿出一篇文章出来,先简单分析再全班一起修改完成一篇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做就做。我选择了一篇描写姥姥的文章,细节动人,读起来亲切,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大的不足就是,事例不够典型和多角度。

简单表扬优点后,我引导学生聚焦“厨艺好”这一特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你会写什么事例?


一下子,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分享起来。我也没制止,而是顺势引导相互分享,等下全班交流。


有学生说“我会写做得很好吃,我和家人每次都能吃光光”,这是从味道角度

有学生说“我会写会做很多菜,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感觉在吃满汉全席”,这是从菜品多角度

有学生说“我会写炒菜的动作快,同样一道菜,对比妈妈,姥姥花费时间少又好吃”,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还有学生说“我觉得我的爸爸要是去开一家餐厅,顾客的口水都能流三千尺”,这用了夸张的手法……


回想起来,我也庆幸当时没有苛责纪律,而是营造了一个更好的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修改后的习作,我都非常欣慰。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建构主义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定位,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育假设”对我的成长价值

于我而言,“教育假设”的学习对我最大的成长价值就是,思想上让我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我的教学行为,实践上为我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开始我的教学反思更多聚焦我“做了什么,效果不好,下次可以怎么做”的表层记录,但缺乏了对“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效果不好”等问题深层次思考。从教师成长的公式角度来说“成长=经验+反思”,我更多是积攒了经验,也运用了经验。


陈大伟老师说,教师也要实现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的转变。我想“及时给学生提供支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以前,对于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会很容易生气,明明刚讲完,为什么不会呢?现在就平和了很多,深呼一口气说“我们再来一次”。当然,再一次就意味着要提供支架。

就今天上的《女娲补天》来说,带着学生梳理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过程中,不是直接让学会回答,而是我先起个头。


“首先是天露窟窿,那地呢?”

“地陷深沟!”有学生马上跟上了。

“你怎么思考出来的?”我引导关注思维过程。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那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说后面的内容。”

“洪水喷涌、捡石熔炼、杀龟撑天……”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
相信,以后会越来越顺!


来源 |  给生活比个Ye 编辑 | 夏天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 谷里书院“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教学观摩会(11.29-12.1温州)
 张祖庆:家校关系,出路何在?|断想
 微信群内辱骂教师,一家长被行政拘留4天

祖庆说
言说抵抗荒诞。三十多年教龄语文教师/新媒体教育人/间歇性写作爱好者的自留地。说白云苍狗,说人间冷暖,说教育教学,说一切可说之事——张祖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