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比补阳更厉害!厨房里的一样菜最能通阳气,可清全身寒湿淤堵

民生   2025-01-25 07:04   山东  
李伟健最近常常觉得浑身不对劲,没精打采、四肢冰冷、食欲不振,早晨醒来时全身沉重。最让他困惑的是,自己明明没有什么大病,为啥会这么不舒服呢?

有一天,他在社区活动中听说,楼下的中医诊所有一位老中医正在做公益看诊,不少人通过中医调理后,身体状态好了不少。

李伟健心中一动,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医生仔细地把脉后,缓缓说道:“你的问题不在脏器,而是在阳气上,你体内的阳气虚弱,寒湿过重。”李伟健愣住了。

医生接着说:“想要恢复精力,首先得补阳,但补阳之前,最重要的是先通阳。”

这时候李伟健突然意识到,难怪之前吃了一些补阳的保健品,身体没啥反应,原来没找对原因啊!

为什么补阳无效?——寒湿是关键

阳气是人体的生命力,是身体活动、温暖、活力的源泉。当阳气不足时,身体就会感到寒冷、无力,精神不振,出现各种病症。

而“阳虚”就是身体的阳气不足,总是怕冷、乏力、面色苍白。许多人在出现阳虚症状时,习惯性地寻找温补的食物和药物,期待通过补充阳气来恢复健康,但常常效果不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存在着一种“寒湿”之气,这种寒湿会抑制阳气的运行和升发。

当寒湿滞留体内时,阳气难以流通,即使补阳,效果也大打折扣。此时,补阳药物虽然能温暖一时,但寒湿积聚在体内,仍然让身体无法得到真正的舒展和恢复。

因此,补阳之前,必须先清除寒湿。否则,补阳的药物和食物不管吃多少都无大效果。

如何才能“通阳”呢?

通阳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打散体内的淤堵,疏通经络,让阳气能够顺畅地运行。

中医讲究阴阳调和,阳气是推动血液和气血流动的动力,而寒湿会气血滞涩,造成“气滞血瘀”的现象。

通阳的关键在于通过特定的药物、食物和疗法,去除体内的寒湿,打开阻塞,使阳气能够顺利运行。中医的经典方剂之一——白通汤便是具有通阳作用的代表方之一。

白通汤的组成非常简单,由三味药材组成:附子、干姜、葱白

这三味药材各自有温阳、散寒、活络的作用,通过温通经脉、驱散寒湿,让阳气恢复。附子温阳散寒,干姜可助温中散寒,葱白起到疏通经络、促进阳气运行的作用。

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剂,阳气能有效地激活,寒湿得以排出,为阳气的补充创造了条件。

什么人最需要补阳通阳?

【精力过度消耗、长期疲劳的人】
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或精神压力过大,身体的阳气往往消耗过快,才会阳虚。在劳累过度的情况下,寒湿之气更容易侵袭身体,造成阳气的阻滞。

这类人需要及时通过通阳方剂来恢复阳气,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阳气逐渐减弱,老年人的阳虚和寒湿问题尤为突出;才会常常出现寒冷感、四肢乏力、容易感冒。通过通阳调理,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增强免疫力和活力。

【消化不良、气血不足】
体内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人,大部分都是寒湿体质。一般会觉得肚子沉重、腹部冷感,消化功能减弱。如果不及时通过通阳来调整体内的寒湿,气血运行不畅,就影响到肾脏的功能。

注明:所有图片已经授权;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样并未影射任何事情,仅作科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青岛广播
青岛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广播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