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Let's go!
我常说:用什么教和教什么一样重要。
用什么教是工具问题,
教什么是内容问题。
教学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学生产力发展水平。
记忆里,自己读小学和初中时,
无论教什么科目的老师走进教室时,
手里都会拎着件上课用的“家当”——
数学老师的三角板,
语文老师的字典,
地理老师的地球仪,
生物老师的挂图,
物理老师的天平,
历史老师的“老物件”,
政治老师手绘的国旗国徽……。
那时课代表的任务不只是收发作业,
还要课前去老师办公室帮着拿教具。
今天我走进大学教室时,
只需要带一个优盘——
甚至优盘都不用带,
只需要记住教学平台的账号和密码,
就可以开讲了。
有时我在想:
这是教学的进化?
还是教学的异化?
虽然我参与了很多流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早期测试,
虽然我早在2007年就开始用电脑软件“签到”和“选人”,
虽然4年前我就开始探索数字分身技术开发虚拟教师,
虽然我开发设计的PPT被很多老师当作模板使用,
但我一直有一个执念——
教育本质是人与人的内在对话,
而键对键、屏对屏代替不了面对面。
上个学期我用自己的笨办法
制作了下面这套思政课“对话工具”——
思政课100张教学卡
正面精选100张绘画作品,
反面设计100个教学问题。
这套“对话工具”如何用?
用法一:课堂表现积分卡——看见即赋能
最佳小组长、最佳记录员、最佳发言人、最佳研究员、最佳点评人、最佳气氛官、最佳复盘官、最佳笔记侠……总之,课上我将这些卡片作为平时课堂表现积分卡奖励给学生。
手里握着一踏厚实的能兑换期末成绩、摸得着、看得见的“卡片”要比线上平台积分数字更有感觉、更有获得感。
使用提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有利于学习的正面行为,并及时当众发“卡”激励;每节课结束前,不仅要总结内容,还要花几分钟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请本节课获得积分卡,为我们这次学习做出贡献的同学起立!”你要知道:哪怕就是这样的一个起立报到的小活动,哪怕就是一次鼓掌或口头表扬,都会让学生体验“被看见”的愉悦。
此外,要定期统计公布积分卡排名情况。
用法二:热身破冰卡——不对话就退化
人的高阶技能都是社会化来的。线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第一节课让学生之间熟悉起来、建立信任关系特别重要。我在课堂上经常这样使用这套卡片:每人随机抽一张卡片,1分钟思考准备:从这张卡片上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在教室里找一位你不太熟悉的同学,相互简要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交换卡片;继续再找下一位,两两分享后再交换卡片……。可根据时间安排2-3轮以上交流活动。
使用提示:即使是一个班都很熟悉的同学,这个活动依然可以进行。因为你要知道,在课堂上基于一个学习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常见行为。我们要用这个活动,让他们快速习惯“T-P-S”(见《ME-WE-US在教学中应用》一文)课堂互动框架。此外,不要让学生太在意说的对不对、好不好,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最重要的一步是把外在的信息(图片)关联自己的旧知,生成一个自我理解的版本,并说出来(有效输出是最有效的学习)。
用法三:为问题找答案——折腾学生比折腾老师更有效
学习者的点滴收获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教学不是老师搞定问题给学生看,也不是老师联合问题把学生搞晕,而是老师支持学生自己搞定问题。我在课堂上有时还会这样使用这套卡片:每人随机抽一张卡片,让学生不用管正面的图案,只关注背面的“问题”。要求每人带着这张“问题”在班里随机采访3-5位同学,听一听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并记录他们的核心观点;然后回到小组内进行分享:采访对象是如何回答的?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观点是什么?
使用提示: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想:不就是一个简答题吗,有必要这么麻烦吗?我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让他去背诵记忆就好了!——过去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和很多思政课教师一样,从头讲到尾,第二节课就提问:上一节课我讲了什么?后来发现,我讲的越多学生记下的越少!教学还真不是往学生大脑这个“U盘”里拷贝资料——复制、粘贴就行。没有学习者把“新知”和自己的“旧知”搅拌,“新知”很难存进这个“U盘”。认知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一起用自己的“旧知”折腾“新知”,最后折腾出一个既不同于自己的旧知又不同于老师给的新知的“自我版本的认知”,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灌输无效,折腾有理,“理解”万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教学工具的设计和完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迭代。这套思政课教学卡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真诚邀请爱教学、爱学生、爱课程、爱创造的朋友们一起在实践中共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对此教学卡开发使用感兴趣的老师可加微信进群交流
声明
以上卡片作者仅作为教学工具使用,非卖品,未商用,卡片图案来自网络,暂未查到并备注绘画作品作者信息。如有不妥,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