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关掉电脑,屏幕的蓝光在墙上投出疲惫的影子。桌角的咖啡早已凉透,旁边堆着未改完的学生论文、待填的课题申报书,以及一份《职称评审细则(修订版)》。手机突然震动,工作群弹出消息:“请各位老师本周提交五年科研规划,附佐证材料。”他苦笑着哼起周杰伦的《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可这叶片上,怎么全是KPI的刺?”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初登讲台时的自己——眼里有光,心里有诗。如今却像一只困在蛛网中的蝶,越是挣扎,越被琐碎缠得更紧。教育者的困境,从来不只是三尺讲台上的粉尘,更是被外世界裹挟的窒息感。
“我们改变不了风向,但可以调整船帆。”——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
一、困局:教育者的“外世界之惑”
高校教师的日常,是一部混合着理想与妥协的《野子》:“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吹啊吹不毁我纯净花园”——但现实的风暴远比歌词凛冽:
——论文围城:“非核心不算分”“影响因子低于5不认”;
——项目饥饿游戏:国家级课题的竞争激烈,“本子写了十八遍,专家意见像天书”。
——职称马拉松:评审标准年年在变,今天的“加分点”明天就成了“扣分项”。
——考核狂想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让人想起李宗盛的《忙与盲》:“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
每个教师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教育理想在考核指标前节节败退;
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学校功利主义的考核激烈碰撞……
我们总试图掌控外世界:
“如果领导更懂教育……”
“如果家长更配合……”
“如果制度更人性化……”
我们心中有那么多的“如果”……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何尝不是困在制度旱地上的鱼?与其执着于改变干涸的池塘,不如学会“相忘于江湖”,去寻找新的生存智慧。
二、破壁:放弃掌控的幻觉,拥抱接受的智慧
教师能掌控的从来不是环境本身,而是对环境的态度。我不能改变环境,但我能控制我对环境的反应。
——转化论文焦虑:与其纠结“发不出顶刊”,不如将阶段性成果拆解成教学案例:“这篇被拒稿的研究,正好用来教学生如何面对学术挫折。”
——破解职称困局:把评审标准视为“命题作文”,用林俊杰的《修炼爱情》心态:“几年前的幻想,几年后的原谅”——有些积累,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我的一位朋友连续五年国自然未中,转而将研究数据改编成《科研避坑指南》短视频,意外成为学术圈的“网红导师”,反而获得比国自然更多、更丰厚的合作机会。
——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位中学老师,所在学校设备陈旧,但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地图”,让学生用手机拍摄后线上讨论。他说:“没有多媒体,就让创意成为最生动的课件。”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但我们可以选择:
——面对行政压力:将“填表格”变成“资源置换”——借年度考核表梳理成果,同步生成教学反思报告;
——处理同事竞争:化“内卷”为“共舞”,像蔡依林《怪美的》唱的:“审美的世界,谁有胆说那么绝对”,组建跨学科课题组,把“争经费”变为“拼创意”。
三、突围:借势而上的生存艺术
1.做环境的“冲浪者”而非“溺水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智慧在于:遇山则绕,遇洼则盈,遇热化汽,遇冷凝冰。
涛哥曾给我说:
世界上灵活的部分也是最有生命力和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制度是我无法改变的,但我可以改变回应制度的方式。
——面对被毙掉的申报书:把“创新性不足”的评审意见,转化为“面向应用”的调整方向。回味周深《大鱼》中的吟唱:“怕你飞远去,怕你离我而去,更怕你永远停留在这里”——既要追逐学术前沿,也要扎根现实痛点。
——面对指标僵化的教学评估:用“课程创新”回应“指标僵化”——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既满足“课程思政”要求,又让课堂焕发生机。
2.建立“最小行动系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掌控感来自对微小成功的持续积累。”
——每天用15分钟记录“教育闪光点”;
——每周尝试一个“五分钟课堂创新”;
——每月组织一次“教师茶馆”,分享困境与妙招;
——每周参加我和胡涛老师共同发起的每周二晚不见不散的“千教云研”研讨。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写道:“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发论文受阻时,不妨试着转投教学研究,或将课堂实践写成《教学创新案例集》,这类成果在“破五唯”改革中逐渐被认可。
我的著作《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程》(吴现波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论文《讲好用好新版思政课教材的问题、成因与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都是这么搞出来的。
四、升华:在限制中孕育无限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真正的教育者,懂得在现实的土壤中播种理想的种子。
搞创业教育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支教的大学生所在乡村学校没有实验室,她带学生用废弃塑料瓶制作生态瓶,用田间地头调研替代试卷考核。三年后,她的学生在全国科创大赛中斩获金奖,答辩词令人动容:“我们的实验室,是整片大地。”
结语:教育的桃花源不在他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当我们不再执念于改造外世界,教育的桃花源便从心中升起:
在会议间隙写下教学反思,琐碎时光也能沉淀思想;
在考核框架内设计成长档案,制度牢笼亦可化为展翼之风;
在是非纷争中修炼沟通艺术,矛盾之地恰是智慧道场;
发论文可以不只是“攒数据”,而是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疆;
报项目可以不只是“争经费”,而是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评职称可以不只是“凑条件”,而是雕刻专业生命的年轮。
执念成魔,转念成佛。
教育者的破局,从不是与环境对抗,而是学会与环境共舞。当我们将目光从“改变境”转向“善假物”,那些曾束缚我们的绳索,终将编织成托举翅膀的流风。
(说明:本文为作者和deepseek共同完成,标题出自福建农林大学胡涛老师的【重塑人生:NLP逻辑层次的深度理解和多元应用】,作者提供了逻辑层次模型图和写作方向及框架,deepseek独立完成了写作任务的分析和内容撰写,作者仅对文字内容微调。编辑排版由“135AI智能排版”根据作者的要求生成。配图为山东工商学院校园风景,选自张开祝老师开办的“张嘴直说”公众号。)
END
关注千教云研生活
分享健康
传递爱@135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