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跟随韩老师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日子

文摘   2024-08-25 00:17   山东  

 题记:本文写于2014年8月,回顾了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后作者跟随韩振峰老师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经历。文章发表在《山东工商学院报》2014年第25期上,参加了当年学校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征文比赛。转发旧文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与20年前一起学习的老同学们共勉,牢记韩老师教导: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做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与今天一道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同事共勉:缅怀伟人丰功伟绩,讲好思政课,做伟人光辉思想和崇高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


自2005年从河北大学毕业至今快十年了,回想在河大跟随韩老师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日子,我感觉,那是自己人生中最充实、最美好、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黑色周五:逐个过关背“体系”

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韩老师给我们讲授《邓小平理论通论》。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第一次课上他用通俗而富有逻辑的语言介绍邓小平理论内容体系时的情景。他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其实质性内容在邓小平1984年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日本民间人士代表团时都谈到了,并且谈得很系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我想用‘对话体’的方式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路介绍给大家。”接着他就用邓小平与日本客人“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九个方面: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外部条件、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韩老师的表述通俗生动,环环相扣,富有逻辑,使人仿佛看到一位睿智的老人时而抽烟,时而沉思,时而作答,“我们不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走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今天我之所以还能准确记起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九个方面,这和韩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分不开的,更和韩老师的“严”有关。

韩老师对学生要求的“严”到了让学生们“忍无可忍”的程度。周五,本是迎接周末的轻松日子,但我们的周五却常常是紧张的、“黑色”的,因为这天有韩老师的课。对韩老师的课大家是既爱又“恨”。一方面,大家内心爱听韩老师讲课,因为他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通俗,把理论讲得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大家又都不愿上韩老师的课,因为他课上的“提问”环节让人生畏——他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准确地复述上一次课他讲过的所有内容,关键段落还要原汁原味、一字不落。因为这个原因,班里哪个女生笔记记得全,她就会成为懒男生们追逐的“对象”。因为这个原因,周四的晚上,宿舍里从没有打扑克、看电视、侃大山的——大家都在忙着背笔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班有几个不善言语的大男生,一到周四晚上就失眠。

说实话,那时我们多数同学都不理解韩老师为什么要用“提问”——这种最原始、最没有新意的“中学教法”来教我们研究生。今天当我再次回首时,才发现“提问—背诵”也许是打牢一个人的理论基础,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我在等你:“既忙又严”的韩氏作风

刚入学时,就听说韩老师有两大特点,一是忙,二是严。我那时想,忙那是肯定的,韩老师当时任学校宣传部部长、研究院院长、学科点的负责人,还有很多社会兼职,一大堆的行政事务加上自己的学术任务,肯定很忙。严就未必了,一个教授自己的事都忙不完,还有功夫对学生严加管教?然而韩老师一开始上课,我就领略了他“既忙又严”的韩氏作风。

2003年闹非典的时候,因为“封校”,学校允许住校外的老师停课。韩老师也住校外,但他还坚持经过出示医院证明、测试体温等繁琐的检查程序进校上课。有一次,一位住校外的同学因为“封校”没有来上课,他发现后立即停下讲课,直接给这位同学拨通电话: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等你!等这位同学的那半个多小时,教室里静得能听到大家的心跳,我们30多个同学都像是自己犯了错误似的,低着头不敢抬头看韩老师。等那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后,韩老师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讲课。从那以后,上韩老师的课,再也没有迟到、旷课的了,甚至连请假的都没有了。今天,我一想起韩老师的那句话——“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等你!”,脸就红,因为今天当我自己站在讲台上时,有那么多次对学生旷课、迟到,我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一只眼都不争,不管不问。

韩老师对学生严,对自己更严。当时他给我们同时开两门课——“邓小平理论通论”“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一个学期下来,他从没有因公因私耽误过一次课、调过一次课。中宣部抽调他赴北京“封闭”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他请假回保定上完两节课再赶回北京。组织上安排他到各地宣讲,接他去作报告的车在教学楼下等着,他上完课跑下楼,直接被拉到会场。再忙也不能耽误给学生上课,再急也要给学生先上完课——这是韩老师一贯的作风。这种作风深深地影响了那时的我——一位即将站到大学讲台上的准教师。

发表论文:三十二人齐论“本质”

读研时,我当班长负责全班同学的信件收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班收到了十多封来自不同学术期刊的用稿通知,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被采用的稿件的主题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本质”而写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韩老师在一次课上从人的本质的深度,提出了从三个层次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思路,并且提醒同学们: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写点东西。课后,全班32名同学个个跃跃欲试,都想抢个“鲜”,“试论”“略论”“再论”“新论”等一批评析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文章纷纷出炉,并投往全国各地的学术期刊。

我那时也写了一篇题为《论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文,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两者辩证统一”的观点,文中写到:

社会主义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结构:最深层次的本质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劳动;中间层次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层的个体本质是个人的丰富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完整意义上人的本质。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决定了社会的本质同样也有多个层次:最深层的本质是生产力;中间层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表层本质是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根据,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它的本质同样也是“三位一体”的:从生产力角度看,其基础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其中间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社会需求即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其终极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及以经济上的“共同富裕”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上的“共同民主”和精神上的“共同文明”。三层本质缺一不可,辩证统一。

这段论述是完全根据韩老师讲“社会主义本质”时提出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逻辑写成的。写这段话的那一年是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出彩试讲:从邓小平的“政治交代”说起

考研之前,我在村里的一所中学教书。同为中学教师的女友在我考走之后,也立志要报考研究生。在我读研一、她备考的那段日子,为了能在课上多扑捉一些专业课重难点信息,每次上课我都坐在第一排离老师最近的地方,每次下课都向老师讨教问题,每次课的笔记我都记得详而又详。坐在第一排、讲台桌下,我经受了整整一个学年粉笔灰和唾沫星的“洗礼”。一沓沓课堂笔记夹在情书里一起寄了出去。一年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现实的危机,我的女友顺利地成了我的同门“师妹”,我们的爱情又柳暗花明了!

“红袖添香夜读书”,之后两年多的时光对于我们俩来说是幸福的、充实的。在她的协助下,我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的写作;在我的指导下,她写就了《总设计师最后的牵挂——略论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等两篇论文,并顺利发表。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2006年的五六月份,我在山东工商学院已经工作近一年,她也要来这里求职试讲了。试讲讲什么内容才能出彩?我俩反复讨论。邓小平理论虽是她的强项,但此时继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有了新的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立足“邓论”见长,讲新成果——最后我们共同敲定从邓小平退休前的“政治交代”说起,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过程”。于是,就有了她试讲时简短但精彩的开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在正式退休前曾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过一个政治嘱托,他自己叫‘政治交代’,大意是这样:你们现在要聚精会神地做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一是经济不要滑坡,滑坡了老百姓不答应;二是改革开放的步子不能小,小了老百姓不满意;三是惩治腐败的力度不能减,减了老百姓不拥护。这三点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而这段内容正是当年韩老师讲给我们的——用他那种最“笨”却最有效的韩式教法让我们牢牢记住的。

道逢同心人,万里互可勉。今夜,拙文收笔之际,《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和恩师韩老师总撰稿的专题片《国魂》正在央视播出,妻子正翻阅着当年听韩老师讲课时的笔记忙着备课,明天她要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

(本文写于2014年8月)


信仰火种
创新课堂教学,重构学习体验,让理论有温度,课堂有新意,教得更有趣,学得更有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