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文是2013年1月8日作者在山东工商学院招生就业处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集体备课会上的发言,是当时兼职讲授课程时的阶段性教学反思和总结。虽然后来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教学,但是那段美好的教学体验却成了自己20年高校生涯的“底色”,也成为自己后来重新选择职业航向的“心力之源”。
从2005年9月我第一次上这门课,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这七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这门课是什么
直到现在,我都说不清我们这门课叫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更科学、更准确,叫“就业指导”,还是叫“职业指导”,还是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我觉得这些名可能都不太准确。我更喜欢把这门课称为“生涯辅导”——“生”就是生命、生活;“涯”就是边界、界限。从时间上说,生涯贯穿了人的一生;从空间上说,生涯囊括了生活的全部。是“辅导”,而不是“指导”,不是“仙人指路”,而是车辅相依,结伴而行。如果把学生比作一辆辆载满货物、整装待发的马车,我们和我们的课,不是赶车的车夫,更不是拉车的马,而是车轮旁边的那根小小的直木,古人称之为“辅”——辅佐的辅,辅导的辅;如果把学生比作即将扬帆起航的船,我们不是灯塔,更不是舵手,而只是一个有着一点点经验的老水手。我们作为一个老水手,要唠叨点什么?唠叨就业、唠叨职业、唠叨事业。就业是暂时的,职业是长期的,事业是终生的。就业辅导影响工作岗位,职业辅导影响生活方式,事业辅导影响人生命运。就业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投身社会,选择生活;职业指导是让学生掌握技能,适应生活;事业指导是让学生修身悟道,创造生活!
这门课不是什么
这门课,不是技能培训课,而是人生哲学课。本质上职业生涯的管理是一种“毫无章法”的活动。现在有些老师和专家一讲职业生涯规划就强调其“可操作性”,总是企图教给大家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人人可用的方法、套路、模型。这种技术化的倾向,我反对。人生是不能用方程、公式、模型演算的。如果学生上完我们的课,将来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时,都用一种测评软件来认识自己,那将是我们这门课最大的悲哀!如果学生上完我们的课,在遇到职业困惑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个电脑程序上、某种模型或者是某个自己崇拜的人物身上,那将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测量工具和模型是有用的,它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它绝不是职业生涯规划本身,绝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职业生涯规划要回答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该是谁”“我要做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更多的需要反思、内省、自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探索的艺术,而不是技术。我们的课不能成为指导学生“精致”算计自己人生“小账”的大讲坛。这门课不是万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可以预测和掌控未来的法宝。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未知的,人生是变幻莫测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也不可能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季羡林讲:遗憾才是人生,人生的妙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如果人生可以像施工那样事先设计并“按部就班”进行,不折不扣地完成,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就好像看一部电视剧,看着前边你就可以预料到后面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你还愿意看吗?职业生涯规划面对的问题不是“明天该做什么”而是“今天必须为不确定的明天做些什么准备”。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试图“消除风险或是使风险最小化”,而是了解“所承担的风险是什么”,明确“应该承担的风险”,使自己获得承担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在不同的行动路线和风险之间做出合理、合情、合乎实际的选择。
怎样上好这门课
教无定法,但有道可循。教我们这门课的老师有学经济的、有学管理的、有学教育的、有学心理的,有专业教师、有辅导员、有行政工作人员。刚才吃饭聊天的时候,有老师开玩笑说:我们的队伍很厉害,有研究动物的,有研究植物的,也有研究人物的。同一个教案,同一个课件,不同的老师都会讲出不同的精彩。怎样上好这门课?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把教学过程中自己思想上零星的“火花”收集起来,把我们每一位老师收集的“火花”汇聚起来,我想,在我们这门课程教学改革上就一定能燃起燎原之火。
怎样上好这门课?我的“星星之火”是:懂理论,有故事,用名言,搞活动,善解惑。
懂理论——有的老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应该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必要给学生讲理论。我感觉,就业指导课可以讲理论,但讲理论的关键点要落在指导学生就业实践上;教师在课上可以不专门地讲理论,但课下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理论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作基础,就业指导课教学就走不稳,也走不远!不研究霍兰德,就讲不好兴趣类型;不学习舒伯,就理解不了生涯彩虹图的意义所在。祥华老师刚才提到“生涯规划理论本土化”的问题,我赞成他的观点。不仅要“中国化”,还有要“山商化”,要和我们的专业结合,和我们学生的思想结合,和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教育背景、人生经验结合。
有故事——我说的“故事”既包括寓言故事,也包括人物案例。我看了金刚老师在某论坛上的演讲——“给现实加点理想”,印象很深,很受启发。Career as story!(生涯即故事)。生涯规划就是一个回顾过去的故事,写好当前的故事,设计未来的故事的过程。讲书上的或网上的故事,不如讲自己或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自己或自己身边的故事,不如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学生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掘“正能量”,进而设计自己
用名言——名人名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用得好、用得恰当会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萨特的一句“We are our choice”(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多么深刻地概括了生涯决策的重要性。翟鸿燊一句“没有目标的人,都是在为有目标的人实现目标!”多么富有哲理地道出了目标的意义。“0岁闪亮登场,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愤图强,40岁处处吃香,50岁基本定向,60岁告老还乡,70岁打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多么通俗的语言,却诠释着一个重大的理论观点——生涯发展阶段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在T T T 培训课上,辅导老师无意间的这些精彩之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涯规划乃应变之学”——祥华老师在备课会上引用的这句“名言”,一语道出了这门学问的本质。
搞活动——活动是我们这门课的特色,也应是我们这门课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地方。我们这门课,既不是理论课,也不是技能课,更不是活动课,而是集三者特性于一身,融实践性、理论性为一体的体验课程。我们应把体验式、活动式教学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一个“兴趣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马尔代夫群岛”上开始认识自己。一次生涯幻游,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十年后的自己对话。一场价值观拍卖,可以让许多生活在郁闷浮躁中的同学,回忆起自己的初衷与“最爱”!孙媛媛老师关于“性格魔方”的活动,让她的课充满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和魔力!
善解惑——如果做好了以上四点,就会有“麻烦”——幸福的麻烦,就会在所带的班里拥有“粉丝”,他们上课总坐在前三排,下课追着你要手机号、QQ号,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热心、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将伴随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许某天中午你正在午休时,“幸福”就来打电话了——“老师,我有个事儿要咨询你,可以吗?”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学生信任自己更幸福的呢?把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把名言用得恰到好处、把课堂活动组织得井然有序、把答疑解惑做得耐心细致,我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怎么才算一节好课
判断一节课上得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一是看下一节课学生的“出勤率”。排除通过“点名”等方式恐吓学生。出勤率高,说明多数学生觉得上一次课有收获,值得继续听下去。
二是看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让外向、活跃、善于表达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言不是本事,让内向、自卑、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参与课题活动才是水平。让多数同学“动起来”对上好一节课很关键。
三是看学生的“抬头率”。如果自己讲课时,只有前面一排的同学抬头和老师有目光的交流,后面都低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得再“好”也是白搭!
学生是用脚投票的,课讲得不好,缺少吸引力,学生就逃课;学生是用眼睛来投票的,课讲得不好,学生即使来上课了,也会闭眼睡觉、低头玩微信;学生是用掌声投票的,下课前,深情地给学生鞠上一躬,道一声“谢谢你们的配合!”学生为老师鼓掌表达的意思是:这节课还行,鼓掌通过!
一位我崇拜的老教师、教学督导给我说:“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需要十年的磨砺!”牢牢记着这句话,我一直在探索、在磨砺
(本文是作者2013年1月8日在山东工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课程集体备课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