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我选择研究这个课题”替代“不得不发论文”,用“我尝试新的教学法”替代“不得不应付课堂”,教育的场域便从“困局”化作了“实验田”。在教育的旷野上,唯有拥抱选择的自由,才能让每一次“不得不”的叹息,最终化作“我选择”的坚定足音。让我们一起在“不得不”的现实中,活出“我选择”的洒脱与诗意。
困局:当“不得不”成为我们的底色
“我不得不写论文,因为评职称需要。”
“我不得不照本宣科,因为教学评估要求标准化。”
“我不得不接行政任务,因为领导要求。”
“我不得不放弃教学创新,因为考核不看这个……”
这些叹息你是否似曾相识?一位青年教师曾向我倾诉:“每次站在讲台上,我都感觉自己像被程序设定好的AI,重复着既定的代码。”这让我想起在胡涛老师在《重塑人生:NLP逻辑层次的深度理解和多元应用》培训中提到的那句“拷问灵魂”的金句:
“每个‘不得不’的背后,都有你选择的更高或更长远的价值追求。”
我们似乎永远“不得不”推着“考核指标”的巨石上山,却忘了问自己:这些看似“不得不”的背后,自己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每个“不得不”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的“追求”,但我们却习惯把自己的“追求”包装成别人的“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可若我们自己都成了被提着走的木偶——不知为何而摇、为何而动,又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
二、破局:在可控处深耕,在不可控处洒脱
在去年的一场教师培训现场,我遇到一位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她给我吐槽苦恼:“思政课教材太枯燥”“学生对理论课太冷漠”“领导太不懂教学,要求照着PPT讲”……。直到某天,她偶然播放了周杰伦的《本草纲目》,引导学生从歌词中的“华佗再世”讨论文化自信。课堂瞬间沸腾,学生从流行文化中触摸到了理论的温度。她兴奋地给我发短信说:“我选择打破PPT的模板,所以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共鸣。”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概念,这一理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深刻启示。“关注圈”涵盖我们关心但无法直接控制的事物,而“影响圈”则是我们能够主动影响和改变的部分。高校教师若能清晰区分两者,将精力聚焦于“影响圈”,不仅能化解职业焦虑,还能在困境中找到突破路径。
思政课教材很重要,但那是马工程专家“影响圈”(控制圈)的事,可“关注”但不能“改变”;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很值得“关注”,但那是学生基于十几年教育和学习经历形成的“已然状态”,已没有办法“改变”;谁当领导是组织的安排,领导水平是人家个人成长的结果,这些都不是我们“可控”的。以上那位年轻的思政课教师之所以能打开一片新天地,得益于把对“教材”“学生”“环境”(关注圈)的吐槽,转移到自己说了算的“课堂教学变革”(控制圈)上,用多元方法重启了新的可能。
我还曾见证过新疆供销技师学院一群思政课教师的蜕变。他们也长期苦恼于“学生不爱听思政课”,也曾将问题归咎于“00后缺乏学习动力”“中职学生基础不好”(关注圈)。直到某天,她们决定聚焦“控制圈”:“我们至少能选择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于是,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成了一套“游戏化教学方案”:这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实践教程》(言实出版社)就这样诞生的。
“当我不再苛求改变所有学生,而是专注每一次教学创新时,焦虑反而化作了灵感。”一群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印证了NLP的核心观点:能力=选择,有能力就是能围绕目标创造不同路径。
总结一句话:在可控处深耕,在不可控处洒脱。
教师的职业发展,本质是一场“影响圈”的扩张运动:
关注圈如天气,阴晴不定不必执着;
影响圈如耕种,精耕细作必见收成。
-
三、突围:在“不得不”中寻找隐藏的“我选择”
“必须做的,都值得做;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值得做好的,都值得做得开心。”胡涛老师《重塑人生:NLP逻辑层次的深层理解和多元应用》课上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不得不应付教学,因为科研考核压力太大。”“我不得不沿用传统教学,因为怕督导不接受。”“我不得不照本宣科,因为我教的是政治课。”这些叹息的背后,看似是自我“价值撕裂”——深知教育的初心和理想,却又被现实的绳索束缚。但若细品那句箴言:“每个‘不得不’的背后,都有你选择的更高或更长远的价值追求!”便会发现:所谓“不得不”,实则是我们在主动选择为某种价值让渡自由。抱怨“不得不写论文、发论文”,若追问自己“为什么”,答案或许是“为了在专业领域留下思想印记”,或许是“为了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或许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许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美好需要。
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选择”,便是重启能力的密钥。尼采说:“知道为何而活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如何活。”
A:我不得不……,因为……;
B:我选择……,所以我……。
请试着用B代替A吧!
我常把高校教师面临的困境,比作为“戴着镣铐跳舞”,但我相信“镣铐”或许正是舞步的设计灵感来源。前些年引起过广泛关注的复旦大学的思政课教师陈老师,在上哲学课时,因“过于理论化”遭遇冷场。她没有抱怨“学生不爱思考”,而是选择将苏格拉底的对话法融入课堂:让学生用哲学思维分析“要不要表白”“考研还是就业”等现实困惑。当抽象理论照进具体人生,思想便有了温度。她说:“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讲台,而是想象力的边界。”
当我们说“不得不”时,实则是放弃了选择的权力。而真正的成长,始于像导演王家卫那样思考:“所谓限制,不过是你还没找到另一种拍法。”
结语:教育者的自由意志宣言
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何尝不是自己人生的教师?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泰戈尔),这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清醒的选择。当我们用“我选择研究这个课题”替代“不得不发论文”,用“我尝试新的教学法”替代“不得不应付课堂”,教育的场域便从“困局”化作了“实验田”。在教育的旷野上,唯有拥抱选择的自由,才能让每一次“不得不”的叹息,最终化作“我选择”的坚定足音。让我们一起在“不得不”的现实中,活出“我选择”的洒脱与诗意。
说明:本文为作者和deepseek共同完成,标题和核心观点均出自福建农林大学胡涛老师的【重塑人生:NLP逻辑层次的深度理解和多元应用】课程,作者提供了写作方向、框架和要求,deepseek独立完成了写作任务的分析和内容撰写,作者仅对文字内容微调。编辑排版由“135AI智能排版”根据作者的要求生成。风景配图为山东工商学院校园风景,选自张开祝老师开办的“张嘴直说”公众号。
END
关注千教云研生活馆
分享健康 传递爱
守住初心 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