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舞||我问AI:这是我写的还是你写的?

文摘   2024-12-21 19:40   山东  

我问AI:这是我写的还是你写的?



人机共舞 人机互塑



AI赋能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反思

在当今数智时代,人工智能(AI)已经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转变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我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关于AI赋能教学创新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01

如何让AI更懂我?


使用AI时你会发现,即便是一模一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提出或不同的时间点提问,同一个AI应用给到的回答也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每个用户面对的是“学历不同的AI”——AI是在持续学习和适应中成长的。每一次你与AI的交互,都像是给它上了一堂课;而你提供的数据越多、问的问题越复杂,它的表现就越出色。有时候你觉得AI的回答很傻、很机械、不像人,这个可能真不能怨人家AI,主要的原因是你对AI调教不够,它还是个“小学学历”的AI。只有在“人机互动”中才能实现“人机互塑”,只有在这个过程中,AI才能更懂你,才能更好地模拟你的思维模式,提供更符合你想要的“答案”。

举个例子,如果你经常向AI询问某个特定主题的深度问题,并给予它反馈,那么随着时间推移,AI将逐渐掌握你对这一领域的偏好和思考方式。这意味着,它不仅能根据已有信息生成内容,还能预见你的下一步需求,甚至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互动使得AI从一个简单的工具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02

真假难辨的AI作品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AI写作的能力,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趣味测试。这个实验邀请了10位像我一样从事文字工作的专业人士,来区分10篇文章中哪些是由AI代写,哪些是真人创作。结果令人惊讶——所有参与者的识别正确率均未超过50%,几乎相当于随机猜测。特别有趣的是,那些识别准确度稍高的参与者,竟然是通过发现某些文稿中存在的标点符号错误才做出判断的。对于AI来说,这类低级失误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会严格按照语法规则进行处理。然而,人类作者偶尔会在不经意间犯下这些小错,而这恰好成为了区分二者的一个微妙线索。这一测试不仅展示了AI写作技术的进步,也提醒我们,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难以区分的作品。这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创作者身份的传统认知,也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03

被检测出来怎么办?


我也曾担忧:借助AI协助完成的作品是否会被检测出来,并被认定为违背学术道德。一个搞人工智能的朋友给我说:这种“检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涉及到伦理和法律层面的复杂议题。想象一下,当一位教师精心指导其智能助教(即AI),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又该如何界定最终成果归属呢?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就如同“智能车伦理困境”(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课程思政培训中多次提到)一样,变得越来越复杂。新技术的应用面临伦理与法律的双重考量。举例说明:

·原创性:如果一个作品是由人类和AI共同创作的,那么它的原创性如何评估?是按照各自贡献的比例划分,还是有其他标准?

·作者身份:在人机协作的过程中,谁应该被视为真正的作者?是提供创意和方向的人类,还是执行大部分写作任务的AI?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不可能一“检”了之。



04

检测工具靠谱吗?


我的那位朋友告诉我,目前市面上用于鉴别作者身份的所有工具本身都是基于AI开发的,这意味着它们本质上也是利用AI去分析另一套由AI生成的内容。这种“以AI测AI”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算法局限性:现有的AI检测工具依赖于特定算法,而这些算法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AI生成文本的独特特征。

·数据偏差:检测工具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误判。

·不断进化:AI技术和生成模型在不断发展,今天的检测工具可能很快就会过时,需要持续更新以保持有效性。



05

我和AI开玩笑


我有时会和AI开个特别的“玩笑”,这不仅是为了测试它的能力,也是为了探索我们之间独特的互动方式。比如,我会把自己在AI协助下写的文稿提供给它,并以一种近乎挑战的姿态问道:

“从一个人工智能专家的视角,帮我检测一下这个文稿到底是我自己写的,还是你(AI)写的?”

然后,我还会提出一些看似“非分”的要求:

“请帮我修改这篇文稿,让它更像我自己写的,而不是你(AI)写的。”

这时AI的表现更是令人惊艳。它不仅调整了文本的语气和风格,使其更加贴近我个人的写作习惯,还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细节和个人见解。每一次我向AI提出“挑衅”,都会收获既有启发又有趣的答案,让我对AI的理解更加深刻。



06

如何防止学生用AI写作业?


面对AI写作工具的普及,有人可能会问:“如何防止学生用AI写作业?”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几个历史转折点:

·在学术搜索兴起初期,人们也曾担忧:“如何防止学生用数据库搜索资料,而不去图书馆查资料?”

·在PPT兴起初期,教育界讨论过:“如何防止老师们用PPT上课,而不用黑板和板书上课?”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就犹如在无人机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却在担忧:“如何防止战士用无人机作战,而不自己去和敌人拼刺刀?”人类历史上每一项新技术、新工具出现时,初期总会引发焦虑和不安。但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



07

从“防止”到“引导”的转变


与其设法“防止”,不如学会“引导”。因此,我在布置学生作业时采取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鼓励他们明确标注文章的创作方式:

A. 完全独立完成:完全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作品。

B. 同学协作完成:与同学合作完成的任务,需注明每位成员的具体贡献。

C. 人机协同完成:借助AI工具完成的作品,需详细说明AI提供了哪些帮助、占整个工作的比例是多少,以及使用了什么样的提示语。

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合理利用AI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自己的能力。



08

我们的新使命


AI时代,教育者肩负着新的使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AI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更像是一位智能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效率、拓展思维边界。当学生学会与AI共舞,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透明化作业过程的要求也促使学生思考人机协作的意义。通过记录和反思AI对自己完成任务的影响,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力量及其局限性。这不仅是技能上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一次革新。

为了这一使命,我在”千教云研”平台开办了“AI赋能教学创新线上训练营”



09

猜猜本文是谁写的?


最后,请你猜猜我这篇文稿谁写的?

A.我自己完全独立完成;

B.AI协助完成(猜AI完成比例:20%、40%、60%、80%、100%)。

另外如果我告诉你:“本篇文章的所有配图、视频甚至编辑排版都是由AI按照我的要求自动生成的!”你信吗?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和视频均是“通义”按照作者提出的创意自动生成的,排版编辑也是由“135AI排版”根据作者的要求一键设计的。




END






关注我们




信仰火种
创新课堂教学,重构学习体验,让理论有温度,课堂有新意,教得更有趣,学得更有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