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论教||关于“对话”的对话(附PPT)

文摘   2024-11-19 11:17   山东  


关于对话的6句总结

大家好,我是吴现波

每周二晚上8:00到9:30我都会和福建农林大学的我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胡涛老师(同行称我俩“波涛老师”),在“千教云研”平台进行云端对话。上个周二我们对话的主题是“让教学在对话中进行”。在这里我用6句话概括我俩那天晚上关于“课堂对话”的成果:

第一句话:人的低阶技能都是进化来的,而人的高阶技能都是社会化来的,不对话就退化。

这句话强调的是课堂对话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我们:如果在课堂上只有无效灌输,没有双向对话,学生就会被我们教成“木头桩子”、退化成“植物人”。

不对话就退化

第二句话:课堂对话是一个“内外兼修、以外养内”的过程。

这句话从对话主体的角度揭示了对话的本质内涵。对话从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个体间的外在对话,一类发生在个体内的自我对话。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内在的自我对话。教学互动的本质就是通过个体间的外在对话驱动学习者内在自我对话的发生。外在对话是手段,内在对话是目的。所以,我们强调,课堂对话要“内外兼修,以外养内”。

学习的本质是内在对话

第三句话:课堂对话是一个“有无相生,以无胜有”的过程。

这句话则是从对话的属性的角度解释对话的本质内涵。从对话的属性看也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意识的对话,一类是潜意识的对话。前者是有形的,是信息流,后者是无形的,是能量流;前者重逻辑、走脑,后者重感觉、走心;前者慢,后者快。作为老师,我们要把有形的道理讲透,同时还要把无形的感觉也照顾够。我常用我的名字来区分这两路对话,一路是有线波,一路是无线波。“有无相生、以无胜有”,这句话提醒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信息、知识的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流动,还有时刻关注整个学习场域中能量的流动。既要走脑,又要走心。我用“有无相生,走心为上”总结,涛哥用“课堂是思想、情感和状态交换的场域”总结,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学生不仅在听你说了什么,还在听你怎么说

第四句话:谁掌握了框架,谁就掌握了对话的主动权。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话框架或结构的重要性。在我俩看了,很多老师在课堂中打怵和学生进行即兴的对话交流,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对话,主要是不掌握对话的框架。胡涛老师推荐了ORID焦点对话框架、NLP逻辑层次对话框架、大脑五个小孩对话框架。我认为,如果一个老师掌握了这三个框架,你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对话就掌握主动权,就能做到由浅入深、上下贯通、立体施教。我平时再师培课上开玩笑说:有框架你就能整别人,没有框架你就只能等着被别人整,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些框架,建议你继续关注我和涛哥每周二晚上8:00的公益直播。

对话框架就犹如盖楼时的脚手架

第五句话:教师的状态先于自己的教学技能、知识水平。

状态不对努力白费,这是田俊国老师的观点。我俩高度认同。老师要想和学生之间启动高效对话、深度对话,就一定要对自己和学生的状态敏感,感知状态、调整状态。

第六句话:人机对话不能代替人人对话。

因为与AI对话,走的是单一的意识通道,是外在对话,它的优势快,重逻辑、重走脑,是信息流;人人对话走的是双通道,既有意识的对话又有潜意识的对话,既有外在对话又有内在对话,人与人对话有感觉、能走心,这是AI不擅长的。

人机交互,以人为本

再重复并简化以上观点:

1.不对话就退化;

2.内外兼修;

3.有无相生;

4.得框架者得天下;

5.状态不对,努力白费;

6.人机互动,以人为本。

这就是我和涛哥关于对话的对话成果。

如果你对我和涛哥的对话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周二晚上的公益直播。本周二我们将围绕引导式教学进行对话。

扫文后二维码加助教免费获取听课码。


培训课件分享


*以上为培训部分课件,获取完整课件可扫码添加助教老师领取


欢迎加入千教云研

回归教育初心 赋能教师成长

橡树果-子达老师


信仰火种
创新课堂教学,重构学习体验,让理论有温度,课堂有新意,教得更有趣,学得更有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