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视频
非常感谢广乐的介绍。也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校长、老师们,共同和我们在这度过美好的“师·说”的一天。
下面圆桌论坛环节由我来做主持人,下面先有请三位重磅的圆桌论坛嘉宾,他们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哨兵教授,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副院长顾海文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中小学德育》杂志社社长/主编王清平女士,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三位圆桌论坛的嘉宾。
圆桌对话嘉宾(左起王清平主编、屈哨兵书记、顾海文副院长)
非常感谢,因为我们今天线上线下,也和书记汇报一下,已经有超15万的人在关注今天的活动,特别感谢港科广可以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会场,能够搭建一个粤港澳融合湾区的“师·说”专场。
今天的我们这个圆桌对话也聚焦在教育协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如今,我们是特别期望我们的协同能够方方面面,更加深入。屈书记曾经担任过广州市教育局的党委书记、局长,也曾任广州大学副校长。我先把问题交给东道主,所有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您认为我们的高校角色应该怎么样更好地来发挥协同作用?和中小学校能够共同向前呢?
嘉宾屈哨兵:
非常感谢主持人的提问。回答提问之前,我先弥补大家一个遗憾,今天安排得太满了,没有机会到校园逛一逛,如果是我安排,我一定会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逛校园。既然逛不了校园,我花两分钟介绍一下,如果今后向别人介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时候,三句话,第一,这是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第十所大学。第二句话:这是政府投入资金最大的一所学校。第三句话: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期待最高的一所大学。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并且也确实朝着这个目标来努力。
上个星期在这里举行了一个创客嘉年华,举行完之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第二天就发短信过来说,你们学校举办这个活动是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的生态正在逐步形成的表现。这种来自教育部主要领导的评价,说明这个学校办学走对了,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协同发展的一个显著的体现,因为我们是6月16日举办的创客嘉年华,为什么6月16日呢?因为国务院《南沙方案》是6月16日颁布的,我们就专门选这个日子,虽然是合作办学,但也是要讲政治的。
主持人说到从高校的角度来谈,在大湾区中如何体现合作或者协作的概念。因为高校和中小学并不同,如果要做好,从高校这个角度来说,扮演好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要当好大湾区,包括整个基础教育界学术资源的提供者。因为我们都知道世界高教史、世界教育史,通常所有的学科资源都是来自学术研究,选择最合适的来提供给基础教育。去年年底我见到国家教材局的负责同志,我和他提了一个观点,我们现在基础教育整个学科体系将近200年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不意味着会给我们基础教育整个学科体系带来一次大洗牌?这个基础教育不能够做非常深入地思考,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样的高等学校,应该做这样的思考,他表示认可。只有我们在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足够的养分、资源,那我们的高等教育才算在这个角度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二个角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包括在大湾区我们讲融合、讲协作,人才培养的一种受益者或者是检验者。因为孩子们培养,最后都会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在这个背景下,如果高等教育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既是受益者,但是我们没有很理想的教育提供给基础教育的孩子,那么这个受益者就当得不是太合适。要把受益者,同时把相应的也做好,那我们高等教育现在的教育模式,现在的教育方式,现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就应当有相当充足的准备。比如现在的学科划分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之下和世界问题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让孩子在高等教育继续打破学科的界限,来做面向未来基于问题出发的创新者,高等教育应当做好准备。
我在这里做一个广告,今后如果写世界教育史的时候有可能会写进去一句话叫做: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基于问题出发的。所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看不到任何一个学院,我们整个大学就是一个大学院,当然里面基于问题出发的枢纽、学域,我相信是为未来进入学校的孩子们提供很好的一种发展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基础教育,我刚才听了几位校长的发言,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我们准备了很好的苗子。
第三个角色,高等教育如果有机会,还应该放下身段也好,勇立潮头也好,最好也分出一部分精力在大湾区,包括港科广这样的学校,做基础教育的实践参与者或者实践推动者。如果有机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很愿意办一所实验学校,这所实验学校如果让我来设计,将会以科学教育为核心,是学校的强项,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未来教育该怎么做。我希望所有有能力的大学都应该跨出这一步,办好相关的实验学校,真正反哺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大湾区来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的一个样板,我们更愿意这样做。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设想,如果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个一定能办好的,我也知道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期待。
在座各位今后有好的建议,好的想法,我们共同来探索,共同来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尤其为南沙的发展注入来自教育界的洪荒之力。
非常感谢东道主屈书记的分享。不管是对港科广的三个“最”,还是刚才说到的大学的三个角色,当好学术资源的提供者,当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检验者或者受益者,也希望躬身入局,成为基础教育的实践参与者。我也希望我们港科广在未来的办学中能够和我们的中小学校的协同更深入,也更加频繁。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屈书记。
第二个问题请问顾博士,顾博士是2020年作为广东省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到黄埔开发区,担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负责产业化的科研管理,推进中国、新加坡的产学研合作。
在跨国的科技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所以我们今天特别请顾海文博士来,就是想问一问,在国际双创人才的培养,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的关系,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嘉宾顾海文:
非常感谢主持人的提问。这个提问其实源自我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的问题。我的家庭都是老师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分别是大、中、小学的老师,我自己也曾经当过老师,后来才转做科研的,我家里超过15位都是老师,所以我是一直在教育环境当中长大的。我自己本身是接受了中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在中科院读了博士,出国到加拿大和新加坡分别做博士后研究和研究员,后来开始转做科技、成果转化和跨国合作。
对于人才培养,就如屈书记所说的,其实我们兼有各层级的教育,以及教育最后如何奉献价值给社会、给行业、给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从事教育培育人员,还是做科研技术转化人员,以及到企业的人员,大家都对教育有不同角度的感同身受。就您刚刚提的话题,我有比较认真地思考。首先我接受了一系列教育,但是我在新加坡已经生活了有十几年,然后又回到中国在广州市进行教育的下游,就是说教育人才如何把他的科研成果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我又和中小学教育是很紧密的关联,因为我的两个小孩一直在新加坡接受教育,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有相当多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是来自中国的,新加坡和中国是非常友好的国家,新加坡华文教育在李光耀时代都非常重视,所以我们有诸多华文老师是从中国优选出来,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阶段,到那边进行华文教育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孩还是接受国内的教育资源。但是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新加坡的教育在全国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如同香港一样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各有各的特色。
在这个基础上,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从我接触到的知名教授到博士、硕士、本科、工程师,实际上每个人最后能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学乃至小学所受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从优秀的、开放的、充满竞争合作的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科研人员我接触得比较多,他们往往会有比较活跃的思维,比较强烈的热情追求拿到科研成果,同时又有比较强的团队合作和育人的精神。所以这样的团队成员往往会更容易做出更好的科研、更好的科技成果。
我去年曾经在中国侨联的国际人才论坛做过一个演讲,当时我针对的是国际化人才。实际上中国从整个国立发展至今,在国际化教育和国际化素质培养上很多方面不知不觉已经在全球领先,依托于产业,依托于多年的积累和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国际化的人才教育上,大家当时就形成一个共识,国际化的教育不是等到企业和社会,甚至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培养,而是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如果可以和大学、社会形成一种协同,这个时候会更有利于从早期就把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得到国际化的思维和格局。当时我们是针对国际化的素质这块,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德育,还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很多团队培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也是我非常愿意来参与的一个原因。
我们研究院是唯一的中国一所由习近平总书记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共同见证成立的,也是唯一的一个新加坡大学以科技成果转化、跨国人才交流为目的的一个产业化研究院。我们成立至今,李显龙总理来过若干次,去年在交棒之前也来到广州,来到我们研究院,回去之后也在他的脸书上发表了很多感慨,主要是对于两国之间在平台上的人才交流有很强的感受。李显龙自己本身就是在努力学华语,新加坡说福建话和广东话的很多,他可以用四种语言做国庆演讲。说明在新加坡是非常希望和中国,和整个华人圈融合在一起的,其中以教育和科研是走在最前面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广州市、广东省已经在科学、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和成果已经走在很前沿了。就像屈书记所介绍的,如果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从大学、从科研机构、从企业到各个政府机构,我们可以和中小学的教育能够更多的协同,让我们从我们的角度和他们更紧密衔接。我们现在也做了很多对于中小学的Young Scientists Program,我们把科技成果用生动的方式带到周边的各个学校,比方说新加坡华侨中学在我们这里建立了一个新侨学校,我们把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电池都带到学生当中,优选有学习基础的孩子在我这里进行学习、科研素质的提升。这些东西长期会发挥他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科普、科研,大家都知道现在每年假期的时候有成千上万中国中小学的孩子会到新加坡进行研学,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在广州的资源提前一步提供给他们,打造出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块,不需要到新加坡进行感受,在我们这里也可以提前感受。下一个礼拜,我们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教育处联合搞了一个赴新加坡留学的留学生平安宣介兼中心青年教育论坛。未来我们非常希望可以和更多教育从业者联合举办这样的活动,真正发挥所谓协同创新、协同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同时,作为我个人,也希望能够更好的为广东、广州和国内大湾区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
这是我的感受。
因为在座有很多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包括线上15万观众,都是来自基础教育界的校长和老师们。今天特别邀请您来,因为我们的人才培养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进入到大学之后都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当我们最后的出口是进入社会、建设国家、建设未来的时候,他应该要有怎么样的一种国际化的状态和素养在。我想这件事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我先给顾海文先生发出一个邀约,您能够有机会走进中小学学校,给更多老师、校长做更多普及,因为我们资讯上要有一个共通,然后才可能指导孩子们到您那能学到什么,这样的连接一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思。
掌声感谢顾海文先生。
下面的问题传到王清平主编,王主编是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杂志的社长主编,明年就是这本杂志创刊40年的时期。王主编长期从事中小学德育的工作,现在政府,包括社会、家庭都对学生的德育以及对整个家校社的协同话题特别关注,所以我今天特别希望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在当下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如何能够在家校社协同合作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嘉宾王清平:
非常感谢主持人的提问。其实今天是粤港澳大湾区专场,也是非常特殊的专场,因为当时在筹备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就和轶懿说,我们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一起主办这个活动,所以这次活动是广州市教育局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这个活动,也体现了非常好的协同的意义。
刚才姚主任提问到在新时代,在物资非常丰裕,但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讲协同,从党中央、国务院,我们可以说今年和去年非常重要的教育核心关键词就是校家社协同。从2023年1月教育部十三个部门颁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的意见》!到今年5月份教育部召开的家校社协同的现场会,其实都可以看到大家非常关注,广东省也在家校社协同的典型案例进行征集。广州市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在区域的典型案例里,12个区域,广州市有番禺、花都、荔湾还有广州市少年宫四个单位获得区域的典型案例。我知道还有很多区都做得非常好,包括天河一直在做的正面教育和励志教育。
其实做校家社协同,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的生态,所以我想从教育的视角,从学校的视角,我从三个方面:
第一,建好机制。现在从上到下大家非常关注,非常重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所以从区域层面,我们在这个方面建好这样的一些制度,能够保证校家社协同的一种很好的沟通,这样的一种建设的机制。
第二,要抓重点。其实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讲家校协同,家长、家庭一定是主体,所以家庭教育是基础。在校家社协同的方面,我觉得家长的意识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们强调学校要建家长学校,要有家长委员会,其实就是要把学校、家长的教育意识提升,同时也可以掌握正确的教育发展。所以在这里要求学校要对我们的家长做更多的家庭教育的指导。现在我们有很多课题的研究,实践探索,都在为家庭教育能够出一份力。所以这里抓重点的就是家长这条线,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这个重要性,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第一步,是基础。
第三,抓难点。其实大家都看到,为什么要校家社协同?难点最重要的还是在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从而导致现在的中小学生真的有很多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大家都特别关注。有很多数据,我们看了真的瞠目结舌。所以在这里,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肯定和时代有关系。但是在这里,真的有赖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中小学校,如何关爱孩子,如何更好的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老师对他的关注,我觉得这点太重要了。
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校长都讲到了,要看见学生,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精神层面的提升我们真的要关注到,而不仅仅是学业的成绩。因为在孩子人生的跑道上,一条跑道是他的学业成绩,另外一条跑道一定是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家校社协同的意义就在于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有爱他们的老师,有爱他们的家长,有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协同的教育生态。
谢谢。
非常感谢王主编。不管是从建机制还是找重点、抓难点,汇聚到具体的现实场景中,我想是要选突破点。就像张永新校长分享的“校家社共煮一锅石头汤”,从完全是烂地变成花园、果园,甚至把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变成没有心理问题。这个过程我相信也许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案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对话也就没有办法太长,但是我想最后请3位嘉宾用一句话简要说说,因为在座都是基础教育界最关键的人物,所以我特别希望听到在座3位嘉宾对基础教育界的校长和老师们,你们有什么样的期待?期望他们培养出来的未来人才长什么样子?
嘉宾王清平:
我寄予我们的老师,用我们的爱去关爱孩子、温暖孩子,让孩子的天空永远都是蓝天一片。
嘉宾顾海文: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和校长、教育工作者首先值得被爱,首先值得被倾听,当有爱的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把爱传达给我们的学生。这是我的感受。
嘉宾屈哨兵:
我有两句话送给大家,一句话是100年前美国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的学校即社会,在学校当中,把社会的各种有价值的元素集合进来,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句话,是我们自己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家校协同,把孩子送进社会,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相信这是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做的。
谢谢。
今天下午的圆桌对话就暂告一段落。我们确实想把时间留给重磅总结嘉宾,全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嵇成中教授,同时还希望能够有点时间受屈书记的邀约,能够逛一逛港科广校园。在我们今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在港科广享受一个小时的美好校园之旅。
【END】
“师•说”第一季第九场“爱与包容”暨新时代羊城良师群像发布会将于9月底正式开启。
更多预告内容敬请各位多多关注“师·说”官方公众号、视频号。
微信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