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黄伟祥:斜杠青年的教育追求 跨界协同与自我成长

文摘   2024-09-06 17:35   广东  

斜杠青年的教育追求

跨界协同与自我成长

师·说|黄伟祥

Hi!大家好!站在这里的,就是传说中“样样通,样样松“的黄伟祥,有人说我是个斜杠青年,我身上的标签很多,例如:行业跨界高手、混搭高手等等。这些我都认了,不就是好奇心太强,喜欢体验不同的行业,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8岁这一年,被村里“扫盲队”从农田里抓回去读小学的第一批学生。由于是贫民家庭,实现“农转非”成为一家人的希望,除了我。在这里我凡尔赛一下,其实,我的中学成绩非常不错的,考入了市里最好的中学,读了三天,由于没有钱交费,被转入了当地师范学校。虽然没有想过做老师,但是也就是这样,与教育结下了最初的情缘。

中师我读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读了英语专业,本科是法学,研究生是计算机。为了探索教育底层逻辑,2020年始我攻读教育哲学博士。五个阶段读了五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是专业,又不专业。这样总是斜杠斜杠中,成了现在网络红词的“斜杠青年”。

工作之后这份跨界、跨专业的好奇心、不安分的灵魂,就一直跟着我的成长经历。说说我从事的工作吧,我曾做过媒体记者、进行过软件开发、尝试服装制作工作、到山区扶贫3年,直到今天又兜兜转转回到教师的行业。有人问我,“黄伟祥,你斜杠这么多,累不累啊?”我说:“不累!不累!因为每一个‘斜杠’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都是我追求多元成长的印记。”

我的现在工作就是一名教师,一名最普通的教师。小学教师是“百变金刚”,哪个学科都能教,小学的课程我全部都任教过。现在我是一名数学、信息科技的老师,又是一所学校校长、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级的落级行政。不知不觉又多了一个‘斜杠’——“全科教师”。也正是跨界的经历,多专业的学习,让我看到多学科协同在当下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记得我当小学老师不到三个月,上了一节公开课《鸡兔同笼》,大家都知道这个内容很经典也很难。当我自己以为使用最新的跨学科协同的理念,把这8种方法我一口气讲完时。这个时候,我真有些小得意,觉得多角度、多学科、多方法协同解题,一定会赢得好评。

但此时风云突变,班上最叛逆的学生世杰,突然大声说:“数学为什么这么麻烦?数学不知道学来干什么?数学能真实好玩一些吗?”世杰的连续“三问”让我的心从热点降到冰点。久久没有明白,我究竟错在哪里?

2005年,我有机会去到芬兰访学,正好遇到两位芬兰的小学五年级全科教师设计了主题为“欧洲地理”的课程。

课程共有17课时,每周2课时,历经2个月。课程的主线是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的虚拟货币,让学生设计一个包括交通、食宿、地理风貌及人文景观的欧洲旅行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衣、食、住、行等相关信息,在有限的时间与虚拟货币的条件下,合理、恰当、有趣的安排行程。整个课程模块涉及地理、历史、科技、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看到芬兰的课程与课堂后,我终于明白,我的课堂不足之处在于 “以教师为中心,给学生满堂灌”。芬兰的教育是以学生以往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聪明”。

回国后,我与几位志趣相投老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协同研究,但总是被人质疑我们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在议论中坚持进行了创新实验研究,一年后,我们惊喜发现学生提问力、合作力、批判力等学习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时候,我们就想把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推广,由于我们是民间式研究团队,没有教研机构帮忙发文推动此活动,当时没有QQ群、更没有微信群,我们只好自己设计活动海报一张一张送到同行手中,希望他们协同研讨。就这样我们以“一度电能干什么”为主题进行展示,课程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收集相关材料,明确了一度电的作用,如学生回答:一度电能让25瓦的灯泡连续点亮40小时,一度电能将八千克的水烧开等富有思辨性的答案。这种“活动+”就是我们跨学科学习雏形1.0版本。

在过去20年的教育实践中,我结合工作的经验和专业学习研究,提出了“融创思维与技术”的教育概念。

从1.0到4.0版本实现了从“活动+”到“素养+”的迭代升级,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人格发展的世界,形成多元互动、理解创生的教学生态。

现在我和我的团队已经进入4.0版本“素养+”时代,突破了学科中心、教师中心、时空中心,让教育回归到儿童中心的学习者立场。例如:我们以五育融合理念,设计“水稻的一生”跨学科学习课程。学生亲身经历浸种、播种、插秧等生产、生活劳动。

在水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组合、共同选题、协同研究,分别成立了 “水稻生长”“稻草艺术”“稻米销售”等研究小组。学生参与“水稻的一生”全过程的劳动体验,需要调动不同学科的素养,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领域,体现了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

在研究成果分享中,同学们也纷纷表示粮食来之不易:


“水稻的一生”这个项目只是我们课堂创新学习的一个案例。然而“跨越·融合·创生”的理念,陪伴了孩子们小学六年,更是将会影响孩子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即将毕业的孩子,回顾六年的成长之路时,他们是这样说道:

跨越六年的成长

没错,小学阶段最后一次项目研究已经结束,但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的精神永不落幕!

在座各位小伙伴,我的演讲就要结束了,但我的斜杠人生可还在继续!斜杠不仅仅是一种标签,更是跨界协同与自我成长中的一项挑战、一个追求、一种态度!谢谢!




活动预告

“师•说”第一季第九场“爱与包容”暨新时代羊城良师群像发布会将于9月底正式开启。


更多预告内容敬请各位多多关注“师·说”官方公众号、视频号。


【END】

微信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良师立说
广州优秀教师全息画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