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分享“京都学术传统和我的中国地方档案体验”

文摘   历史   2024-11-28 19:55   北京  

2024年11月22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讲座第三场,在海淀校区图书综合楼0111会议室举行。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夫马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京都学术传统和我的中国地方档案体验”的精彩演讲。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李典蓉、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孔令伟与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程实、博士后陈睿垚承担了本次讲座的实时翻译工作。

基于次日研讨会的“学术传统与法律文献研究范式省思”主题,夫马进教授就自身经历,分享了他于日本京都学术传统如何成长、又如何走近中国地方档案的个人经验与思考。

夫马教授首先从讼师秘本入手阐发了学术传统对学术机构的影响。他在比对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新锲萧曹遗笔》和蓬左文库时,曾感慨京都大学一本讼师秘本也没有收藏,指出这与京都大学的学术传统直接相关。创立京大中国学的内藤湖南和狩野直喜,一方面对明代不太感兴趣,另一方面颇具士大夫意识,更偏爱甲骨文、敦煌文书等早期文献,却以明清的诉讼文献为卑俗。此外,在购买汉籍时,也强调出版物的印刷质量是否精良。

随后夫马教授分享了他在读研期间参与《雍正朱批谕旨》与台北故宫所藏宫中档案的研读经历,他发现前者作为公开的文献,在形成过程中多经修饰,难以读出雍正皇帝本人的内心。但是佐伯富、宫崎市定等前贤的研究仍是以常见的二手史料为主,而非新出的一手史料,相反藤枝晃、竺沙雅章等先生则专研敦煌文书这类一手史料。在学生时代,夫马教授始终保持了对中国近世史的关注,使用的多是二手史料,随着转入善会善堂史研究,开始收集征信录这样的一手史料。

1992年,在撰写论文《明清时代的讼师和诉讼制度》时,夫马进教授首次阅读地方司法档案。此前以二手史料复原诉讼和裁判过程时不明白的部分,在阅读《太湖厅档案》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夫马教授由此意识到如欲研究地方社会和底层知识分子、民众的生活,必须将传统的二手文献与地方档案这种一手史料相结合,也必须在京都大学推动这种研究方式。

1997年至2000年,夫马先生进行了中国明清地方档案的研究,调查了地方档案的收藏情况,并举办研读会、学习草书等;2006年至2010年,他主持了“东亚史上的中国诉讼社会研究”课题,将研究范围限缩到诉讼史,并与日本进行比较,完成了《中国诉讼社会史概论》,还主张将《太湖厅档案》与《巴县档案》对读,以了解并存的“无讼社会”和“诉讼社会”。随后,2013年至2016年,他又对读了《巴县档案》同治朝部分和乾隆朝部分,研究“健讼棍徒”如何恶意利用司法制度去抬升自己的过程。这是他第二阶段的阅读体验。

在第三阶段,夫马教授把阅读的范围扩展到《龙泉司法档案》,去探究“健讼”问题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夫马教授总结,根据对文献的不同态度,可以将京都的学术传统分为内藤湖南型和宫崎市定型,前者重视新出的一手史料,而后者重视常见的二手史料,但是在探究先学未研究过的新问题上又是统一的。

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王志强教授强调一手与二手史料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从徐忠明对司法档案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档案本身也具有篡改事实的可能,任何史料都有其局限性。李典蓉副教授指出,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如果没有对于一朝制度的基础性认知,直接利用档案材料,会造成研究结果的空洞化与浅表化。孔令伟助研究员从边疆史的角度肯定了京都大学的历史功绩,认为夫马进先生从明代切入的角度,为明清时期的边疆史、外交史带来了不一样的面貌。

最后,主持人赵晶教授总结,此次所庆研讨会的主题之所以设定为“学术传统与法律文献研究范式省思”,正是希望通过回溯学术史,勾勒问题意识产生的背景,展现围绕同一类型材料的研究范式演变,从而更好地推动后续研究,夫马教授的精彩演讲拉开了此后两天研讨会的序幕,可谓预热、开场。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欢迎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搜集、整理、研究古代法律文献,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振兴和繁荣传统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