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
Yuchen Li,Guangyi Jin,Zhehao Cui,Bishun Lv,Zhejun Xu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4年2月)
摘要
基于理论基础的构建,本研究采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机制检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水平,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有效促进了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
以下为正文内容:
1
引言
在 21 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绿色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议题。绿色增长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而包容性增长则强调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Antal 和Van,2024)。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成为推动绿色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Zhang等,2014) 因此,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促进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方面,有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对绿色包容性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满足大众的基本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绿色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环境友好性和社会公正性(Du 等,2023 )。它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确保所有群体都能分享发展带来的好处。因此,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
主要内容
1理论分析
1.1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直接影响
数字技术使金融机构能够对环境风险进行更精确的评估和管理。这种能力的增强对于引导投资流向环境可持续产业至关重要。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金融机构现在能够准确定位具有环境管理潜力的企业,并为其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这种与企业的主动接触不仅能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还能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固定在更广泛的经济结构中。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社会包容性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民主化。这种转变使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能够参与金融活动,从而促进经济赋权。这种包容性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的经济分配,确保明智的资源分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包括农民和小型企业家在内的边缘化社区的重要支持系统。通过为这些群体提供关键的融资,数字普惠金融使他们能够追求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和创业企业,从而将可持续性嵌入经济的基层。从本质上讲,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是绿色产业发展和社会包容性的促进因素,也是风险管理和预防的有力框架。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战略,它将环境管理与经济和社会进步融为一体(Guo 等,2023)。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1.2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间接影响
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尖端技术,不仅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获得性,而且具体推动区域绿色普惠增长。这种先进的方法使金融机构能够进行详细、准确的信贷风险评估,降低获得贷款的成本和障碍。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资金更顺畅地流向以环保为重点的项目和举措,直接推动了绿色部门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传统的金融服务部门,新兴的绿色技术和倡议在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金方面经常面临挑战。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建立开放式综合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重要支持。这些平台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机会,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探索和实施绿色技术。这些措施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符合更广泛的环境可持续性目标。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发展强大的社会信任环境至关重要,而社会信任环境对于促进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至关重要(Ullah 等人,2023 年)。数字普惠金融固有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加强了借贷双方之间的信任,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Zhou 和 Liao,2024 年)。这种强化的信任降低了与不良贷款相关的风险,鼓励了合作和动态的资本流动。最终,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提供金融服务的传统限制。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解决方案,鼓励创新,营造积极的社会信任环境,数字普惠金融在引导社会向可持续方向转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促进了绿色技术的应用和采用,从而推动了兼具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区域增长。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2研究设计
2.1变量选择
2.1.1被解释变量——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
区域包容性增长指的是一种增长模式,只有当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时,这种增长模式才能称之为包容性增长。而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则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包容性。本文构建了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多维分析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设计和说明如表 1 所示。
2.1.2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
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越来越被认为是促进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代理变量,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测算(Yu等,2022)。
2.1.3中介变量——金融服务效率
通过 DEA 模型,计算出 2011-2021 年中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的金融服务效率,并将其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模型。其指标体系如表 2 所示。
2.2模型构建
通过构建基线回归模型,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影响,并建立了以下模型: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长期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影响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基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视角的理论分析,选取环境创新作为中介变量。为了验证理论假设,我们参考(Wen 和 Ye,2014)的方法,构建了三个模型,如式(2)、(3)和(4)所示:
其中,FTFP 是中介变量,指的是金融服务在实体经济中的效率。
3实证分析
3.1基准回归
表 3 报告了基准回归结果。表 3 第 2 列和第 3 列的 OLS 估计结果(固定区域效应和时间效应)显示,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质量。同时,在考虑固定区域效应时,可以明显看到 R2 显著增加,说明在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后,模型的解释力大幅增加,说明个体异质性可能很强。由于 OLS 估计可能会因内生性的存在而产生有偏差的估计值,表 1 的第 3-6 列报告了控制内生性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克服内生性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FE)、两阶段最小二乘法(IV-2SLS)和动态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法(IV-GMM)的结果是一致的,克服内生性后主要估计结果的显著性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实证结果证实了假设 1。
3.2中介效应检验
表 4 报告了数字化转型影响经济绿色包容性增长的中介机制检验结果。根据模型中核心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影响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具有一定的间接影响,为本文假设2提供了充分的实证支持。具体而言,模型(2)和(3)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FPFT)为中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的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绿色包容性增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 0.037,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系数为 0.528,二者在 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同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将显著促进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提高 0.056 个单位。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提高会使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提高 0.019%(0.037×0.528)。总体而言,在内生创新路径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具有间接影响效应。
3
研究结论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水平。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显著。此外,第三产业发展、教育水平、政府干预、科研投入能有效促进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水平的提高,而环境质量具有负向抑制作用;(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影响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提高区域绿色普惠增长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每增加1%,区域绿色普惠增长将增加0.019%。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
(1)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各国政府应制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这就需要支持金融技术创新,倡导广泛采用数字支付和在线借贷等数字金融服务,确保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能够获得融资渠道。此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确保其合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至关重要。
(2) 提高环境质量,支持地区绿色包容性增长:各国政府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缓解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这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支持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此外,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激励企业进行环保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可以进一步释放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前景。
(选文、整理:武彦青)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his study uses panel data from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1, and employ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mediation mechanism tes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regional green inclusive growth.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level of regional green inclusive growth, and the results remain significant after addressing endogeneity issues and conducting robustness tests. The mechanism test reveals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effectively promotes regional green inclusive growth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supporting the real economy.
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文章信息
编辑 刘彦杉
来源 《FRL》
监制 安然
关于我们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本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负责维护及推送,围绕大金融理念,专注传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大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微信号:大金融思想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推荐/投稿/合作 ☎️010-62516755
联系方式 📮imi@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