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期刊目录|《管理世界》2024年第9期

学术   2024-10-16 17:00   北京  


目录

•技术范式下的创新发展:技术多样化与技术专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半导体材料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国产替代?——基于湖北鼎龙的纵向案例研究

•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效率与动力变革——基于中间品成本与需求结构的双重视角

•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

•数据、生产与宏观经济——一个具有企业数字化的一般均衡理论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就业再配置

•国际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产量和产能协调的研究

•开发区债务增长的机理研究——基于开发区边界的精准识别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

•共享制造生态系统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问题解决视角

•家族权利束锁定与家族企业创新——基于结构性工具控股家族企业的证据

•大型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基于“华龙一号”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内容与摘要

1

技术范式下的创新发展:技术多样化与技术专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作者:

冉征  郑江淮

   

摘要   

以颠覆式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设计了包含技术范式变革的知识生产函数,构造了技术多样化和技术专业化共存的内生增长模型,基于1985~2017年各省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技术范式变革引领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缺乏技术范式变革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的重要原因,当前处于新一轮技术范式变革爆发前阶段。(2)在既定的技术范式下,受知识溢出和范式限制的共同影响,技术多样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随着地区技术种类增加呈现先增强后衰退的趋势。(3)随着地区中间品平均质量的提升,两类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均出现明显衰减。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含义是,加快加大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实现技术范式加速变革;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自由度,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预见性创新治理,推动各地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先发地区应当完善多主体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范式变革,使得技术多样化加速涌现,后发地区重点进行有选择地促进技术专业化投资,再逐渐转向技术多样化投资。


2

半导体材料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国产替代?——基于湖北鼎龙的纵向案例研究

作者:

杨道虹  王石宇  华健  梅建明  朱顺全


摘要   

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围绕日益增长的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需求与中小型企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国产替代模式这一突出矛盾,以湖北鼎龙为对象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有力揭示了半导体材料后发企业实现国产替代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于传统集成创新型和生态导向型国产替代模式,同源性技术创新是湖北鼎龙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其创新过程为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约束和开展国产替代提供了有效路径。第二,湖北鼎龙国产替代的机会窗口以“技术机会窗口—制度机会窗口—需求机会窗口”的顺序逐次打开,并推动了同源性技术“初始积累—跨界应用—深度转化”。第三,对内外部资源利用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塑造了湖北鼎龙不同阶段的国产替代动力机制,这也是其实现“技术奠基—单点突破—多维突破”国产替代过程演化的关键。本文围绕模式创新和“机会窗口—同源性技术—动力机制”动态关联视角,填补了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理论与机制研究的缺口,为科技封锁背景下我国关键材料后发企业国产替代提供了典型经验。


3

数字企业赋能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效率与动力变革——基于中间品成本与需求结构的双重视角

作者:

蒋为  龚思豪  李锡涛


摘要   

数字企业驱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能够深化供给侧效率变革与需求侧动力变革,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实现贸易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本文将中间品与消费者双重搜寻匹配纳入异质性企业贸易组织决策的理论模型,从中间品成本下降和需求结构转变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数字企业驱动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理论机理,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对理论预测及其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数字接近度的增加驱动了本地中间品占比和内需占比的双重提升,从而显著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的持续增加,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此外,本文基于动态分解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型进行了分解,发现数字企业能够通过“企业内效应”与“企业间效应”决定的集约边际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而非通过进入退出驱动的扩展边际。本文从数字企业赋能的视角为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提供了参考。


4

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

作者:

祝坤福  王家荣  李善同


摘要   

充分发挥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扩展至中国地区层面,并引入企业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异质型企业在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省际贸易日益增强、国际贸易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内资企业在中研发强度制造业、港澳台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显著,反映了异质型企业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发展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分工特征;不管是全国还是地区层面,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贸易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变化对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类企业比较优势的提升主要是贸易规模扩大所致,产业链分工水平明显滞后,这一现象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5

数据、生产与宏观经济——一个具有企业数字化的一般均衡理论

作者:

李兆睿  许志伟


摘要   

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如何影响微观企业的决策逻辑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当下亟待探讨的理论课题。本文将企业的内生数据生成机制引入具有信息摩擦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微观决策和宏观系统的作用。微观层面,数据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有助于企业降低不确定性;宏观层面,数据有助于减小信息摩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在理论上证明:在一般均衡下,数字经济中存在“微观数据增加→宏观生产率提高→微观数据增加”的正反馈机制,导致企业数字化在促进长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放大短期波动。进一步地,本文构建了刻画数字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企业数字化的宏观影响。在政策建议上,本文的研究表明:短期而言,应重视企业数字化潜在的波动放大作用,加强数字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力度;长期而言,应增强企业数据供给激励,优化数据流通渠道,以实现数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6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就业再配置

作者:

毛日昇


摘要   

近年来,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应用。长期来看,机器人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会产生诸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广泛普及应用同样会引起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层面重新配置,对就业增长和再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调查数据(2010~2016)、城市层面数据(1999~2019)、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率工具变量,多角度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在地区层面的就业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机器人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在位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了市场在位企业总体就业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转移到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2)企业加总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经验结论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就业创造效应放缓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就业损失效应,劳动力在地区层面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3)机器人应用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外溢效应,促进在位企业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新企业进入速度,这也是地区层面总体就业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微观数据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的工作转换产生更显著影响,会提升高学历和中间年龄群体追求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机器人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性别群体的工作转换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7

国际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产量和产能协调的研究

作者:

陈爱贞  赵冬颜  刘志彪


摘要   

新国际竞争格局下外部需求冲击增大,企业如何协调产量和产能以避免产能利用率下降,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梅利茨和奥塔维亚诺(2008)模型框架嵌入内生的产品质量选择,从理论上阐释了负向国际需求冲击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理,并计量验证了企业协调产量和产能的应对机制。研究发现,国际需求规模下降引致的生产门槛正效应和质量提升正效应能抵减直接冲击负效应,该过程中企业间和企业内资源再配置能有效地提高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分析表明,行业特性具有重要影响,行业创新水平会增强负向国际需求冲击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对于产能利用程度较低的行业,负向国际需求冲击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主要源于质量升级驱动的产量调整;在竞争水平低的高进入壁垒、低外向度、低产品差异化和低技术密集行业,负向国际需求冲击会引发产能利用率下降,反之,则促进高竞争水平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提高。本研究为探索如何在应对外部冲击中升级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从而为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8

开发区债务增长的机理研究——基于开发区边界的精准识别

作者:

毛捷  柏金春


   摘要   

开发区建设和创新发展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开发区债务持续增长已成为影响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科学认识和管控开发区债务风险的关键在于厘清开发区融资平台债务增长的内在机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和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做了重要部署。本文改进了国家级开发区的边界识别方法,以此为基础精准识别开发区内的融资平台及其债务,并利用开发区升格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外生冲击,实证分析开发区融资平台债务增长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融资平台债务会显著增长。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需求增加是导致开发区融资平台增加举债的重要原因,有助于更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发挥综合发展功效;另一方面,隐性担保主体变换和土地资产支持也是导致开发区融资平台债务增长的重要作用机制,加重了开发区债务风险。以上发现有助于理解开发区融资平台债务增长的机理、功效和风险隐患,为防范化解开发区债务风险、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进而统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有益参考。


9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

作者:

林海芬  刘相彤  苏敬勤


摘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求中国企业完成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跃迁,破除隐性身份屏障,蜕变成为行业引领者并构建起与高位引领结果相匹配的引领型组织身份。但什么是引领型组织身份?它是如何形成的?对此,以始于低位跟随并嵌入在战略性基础产业中钢铁产业的青山实业为样本开展单案例研究,系统探索引领型身份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引领型身份拥有三层级结构,自内向外依次包含围绕身份基因的引领性理念层、领先能力与独特形象构成的卓越性内涵层和体现强内部偏好与强外部认同感知效果的优势性感知层。(2)引领型身份形成经历进取型身份构建的单点突破阶段、从进取型身份向先动型身份演进的多发解锁阶段以及最终向引领型身份演进的系统凝结阶段3个阶段,整个过程涉及1次身份构建和2次迭代跃迁,其中身份基因保持稳定。(3)各阶段差异性身份的产生遵循“理念塑造→内涵演绎→认同封装”的过程逻辑,体现由理念层撬动并逐层铺开的辐射涟漪效应。(4)引领型身份形成经历的2次迭代跃迁既是各结构层联动演化的结果,也是各结构层分别在不同刺激与烙印结果、差异性战略行为和差异性认知实践的驱动下实现升级或跃迁的产物。本文通过揭示引领型组织身份的形成过程与机理贡献于相关理论研究并指导中国企业的高位引领跃迁实践。


10

共享制造生态系统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问题解决视角

作者:

高杰  王燕萍  谢排科  魏泽龙


摘要   

在数字化时代,构建“平台+小微”的共享制造生态系统是制造企业转型的典型路径。然而,共享制造面临着“如何设计治理模式以促进成员企业实现共创共享”的挑战。基于问题解决视角,本研究采用纵向案例跟踪法探讨共享制造的治理模式,研究发现:(1)共享制造的治理模式超越了单一的层级制或市场治理,需要依据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互补知识集来确定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并根据问题的可分解性来选择治理模式。对于创新性高的不可分解的产品设计问题,适合采用基于共识的层级制治理模式,通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共同协商搜寻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对于半可分解的质量检测问题,适合采用基于权威的层级制治理模式,平台企业通过集中决策提高搜寻解决方案过程中的知识交换的效率;对于可分解的众多零件的生产问题,适合采用内部市场化治理模式,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2)根据不同活动的互补性,治理模式之间还存在互动机制:基于共识的层级制和基于权威的层级制有助于平台分解复杂问题以促进产品模块化,为内部市场化提供基础;内部市场化则有利于小微企业内部采用基于共识的层级制以提高员工技能。(3)共享制造有效融合了层级制的复杂问题分解能力和内部市场化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适用于强调企业间协同创新的生产型平台以及市场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较高的制造行业。通过整合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了共享制造的协同治理模型,为数字化时代下我国以单一治理模式为主导的大型企业或地理性产业集群向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平台转型提供了管理启示,为共享制造生态中的跨主体、跨生产环节的协同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解答。


11

家族权利束锁定与家族企业创新——基于结构性工具控股家族企业的证据

作者:

黎文靖  彭远怀


摘要   

基于保护、管理以及传承等目的,控股家族为锁定愈发分散的家族权利束日益倾向利用结构性工具控股家族企业。打开家族企业治理黑箱,分析家族内部权利配置方式对家族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匹配家族企业的多元目标体系,本文引入家族企业三角理论分析结构性工具对家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以提供理解家族企业治理实践的新视角。研究发现,结构性工具显著促进了家族企业创新,而融资约束缓解和风险容忍增强是重要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促进效应在家族管理涉入较深、代际传承之后以及资产规模较小的家族企业中更为显著;拓展分析发现,创新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创新而非低质量创新;此外,利用结构性工具控股还能有效抑制家族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降低。本文的研究沟通理论前沿与中国家族企业治理实务工作,为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与经验证据支持。


12

大型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基于“华龙一号”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作者:

许晖  李阳  王冶  韩连胜


摘要   

面对多项核电关键核心技术被封锁与国外超大核安全事故发生的双重困境,我国以完全自主、安全可控作为顶层目标,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华龙一号”(HPR1000)。作为一项大型复杂产品系统,“华龙一号”走出了一条区别于“中国路”“中国车”等其他大国重器、大国工程自主创新的道路,为有效揭示大型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机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基于此,本文系统探索了“华龙一号”自主创新的模式、路径以及内在理论机制等。研究发现:(1)“华龙一号”自主创新存在从“并行”到“聚合”的演进模式,并且可以进一步提炼出内生式创造(从0到1突破)、外生式学习(从1到N迭代)、聚变式放大(N×N)3种内在机制;(2)基于实践场域的问题牵引,大型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存在实践行为的协同互嵌、理论逻辑的累积因果螺旋关系;不同机制下,“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螺旋起点、方向与边界等维度的差异;(3)大型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关键核心技术以集合形态呈现,依据来源可将其概括为原创型、引进型与融创型3类,并且知识集与技术集之间通过差异化的转换与萃取实现双向桥接。本文最终形成的理论框架,既从学理层面揭示了中国核电行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集的内在过程机理,又抽象出一条针对其他大国重器创新研发有借鉴意义的“华龙道路”。

编辑  马吉娟

   来源《管理世界

   监制  安然


 

关于我们


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本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负责维护及推送,围绕大金融理念,专注传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大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科研院所、政策部门多次开展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IMI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内参要报、学术月刊、中英文周报等系列研究产品。


微信号:大金融思想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推荐/投稿/合作     ☎️010-62516755

          联系方式             📮imi@ruc.edu.cn


IMI大金融思想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本公号围绕大金融理念,专注传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大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