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何伯(化名)家住广州,患有多年高血压。最近,他发现右腿不太利索,走了50多米,就酸痛得停下来,歇一歇后,才有力气继续往前走。
何伯曾发生过中风,他很担心这与脑神经有关,便前往神经内科看。神经内科医生检查后,认为何伯行走不便是血管的问题,将之转诊至血管外科张智辉主任门诊。
经过相关测试和超声检查后,何伯被确诊为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是一种下肢动脉出现血管病变的疾病。
所幸,由于发现得早,何伯只需要通过服用药物等保守治疗,即能改善行走困难的症状。
行走不便,不少长者以为只是“老了”,或以为是膝关节炎,万万没想到是血管的问题。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何会导致行走困难?张智辉主任来介绍。
受访专家:张智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广州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腿部血管也会硬化、堵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理机制,其实与冠心病一样,都是动脉壁上的斑块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变窄或堵塞。”
张智辉主任解释,血管就好比水管系统,如果水管里堆积水垢,水流就会变慢;如果水垢太多,甚至会完全堵塞管道。
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血管,会造成冠心病;发生在下肢血管,则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当腿部血管发生硬化、堵塞时,无法为小腿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肌肉便会缺血、缺氧,代谢产物也会堆积在肌肉里。
图源:壹图网
早期表现为腿麻、酸胀、下肢皮肤温度降低,这些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长者忽视。
病情进展到下一步,则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每行走一段路程(约100米),就出现单侧或双侧的腰腿酸痛、麻木无力或痉挛、疼痛,不能正常行走;休息几分钟后,下肢血管得到代偿,不适感才得以缓解,方可继续行走。
如果拖延不治,病情会继续进展为静息痛,即静态下或夜间休息时,也会发生下肢疼痛。再继续任其发展,下肢血管休息后也得不到代偿,则会导致肢体溃烂甚至坏死。
“此时治疗起来较为棘手,部分老年患者因此不得不截肢。”张智辉主任说。
“三高”和吸烟长者,需提高警惕
张智辉主任指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因素和冠心病、脑卒中相似。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减少远端肢体的血液供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心脏冠状动脉不好,或大脑动脉有问题的,那他的下肢血管也有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预警信号。”
另外,吸烟也是一大危险因素。
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吸烟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明显相关。
吸烟量越大,间歇性跛行的距离越短。有些“老烟枪”,走不到二三十米,就得停下来歇息。而且,吸烟还会增加肢体严重缺血和截肢的危险。
都是“走不动”,如何鉴别
年纪大了,都容易行走不便,怎么分辨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还是膝关节炎等问题?
张智辉主任表示:“首先,长者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时,应加以重视,别以为只是体力不足或衰老的表现。
“其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其单侧下肢的皮肤温度往往会下降,双腿摸起来有温差。
“再者,还可以摸足背脉搏,若脉搏较弱或没有,则提示异常。”
若怀疑是下肢血管问题,应及时就医,一般医生会通过患者症状、病史,并结合平板运动试验、血管彩超和CTA(血管造影CT)等检查结果加以诊断。必要时还会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这是诊断的金标准。
Q
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何治好?
A
对于轻、中度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三板斧”,即药物治疗+锻炼+改善生活方式,可有效减轻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若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可能需要进行腔内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在血管内部进行操作,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等;若腔内治疗无效,则可能需要进行开放“搭桥”手术。
Q
都行走不便了,还能怎么锻炼?
A
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和增强肌肉力量,从而延缓病情。
这是因为,我们的血管很神奇,如果主干动脉堵塞了,通过锻炼,会刺激到它旁路的小血管,发生代偿的扩张或增生,从而改善血液的微循环。
初期锻炼可能会感觉不适,但随着适应性增加,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通常会有所改善,具体的运动治疗方法须咨询医生。
锻炼的关键是循序渐进,例如,最开始只能行走50米,那就继续再走多10米、20米,持续坚持数月,步行的距离会越来越长。
(通讯员:李敏)
编辑:凌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