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什么叫“无知”?
无知,指一个人不明事理,或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识或很重要的基本常识性东西,也表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够全面。
那什么叫“偏见”?
偏见,是一个人根据自己主观意识情感去看待问题、论人就事。是在脱离客观事实的情况下而建立起来的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持既不合逻辑,又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而且偏见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
看完上面的两个概念,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比无知更可怕。
一个人就旦对其他人或事物产生了偏见,就会不再去搜集证据来佐证自己的判断,失去原有的辨别能力,固执己见。
每个人都是靠主观来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但当他们不愿意思考和接纳时,这种认知习惯就会变成局限。
很多人认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见。
一个无知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落后、懒惰或其他客观因素。但有偏见的人,是因为刻板印象导致的主观认识。
有了偏见,就无法自我成长
我们常说,一个人欺骗别人容易,却骗不过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在《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鲁国有一对相貌极其丑陋的父子,有一天父亲外出回来后高兴对邻居说:“我今天看见商咄了,远不如我儿子漂亮。”
邻居愕然:“商咄,可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啊!”
一个是极丑陋的儿子,一个是极漂亮的外人,为何父亲会却如此对邻居说呢?
要么是极度偏爱孩子被局限了,真以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漂亮的;要么是心疼孩子,想让孩子知道在父母心中,他永远是最漂亮的。
更大的可能,来源于偏见。
看到极漂亮的商咄,不肯承认自己的丑陋,认为对方也不过如此,借此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偏见根深蒂固,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一个持有偏见的人,不仅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自大,也会走向妄自菲薄低到尘埃的自卑。
自大者,归咎于他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会认为他只是侥幸而已,或者用了不正当的手段。由此来掩饰差距,掩饰内心的慌张。
当一个人把心力消耗于此,唯有固步自封,基本没有进步的空间和能量了。
自卑者,归咎于自己:只看到别人比自己学得好,比自己受欢迎,却看不到自己努力的过程,觉得自己“不配、不值得”。
久而久之,自卑就应运而生、深藏心底,这种可怕的情结甚至会贯穿一生,让人一辈子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中。
自大或自卑,都是偏见的产物,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当能够承认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时,就能不断拓宽人生的宽度。
当学会走出结果的偏见,去比较过程和思维认知时,就能不断拔高思想的高度。
放下偏见,得到人心
对一个人的全面认识,单纯一面之识是很难下定论的,就连圣人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
正确而有效的识人方法,首先应避免带有倾向性的认识,不以关系亲疏或个人喜恶为准则。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偏见:总会用固定印象去评判某个人,或某类人。
比如平时捣蛋的小孩,突然变得懂事了,主动学习,帮着做家务。有家长会想:“是不是又在憋什么坏招呢?”
或者是曾经因粗心而导致订单流失的员工,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上司的青睐。在上司眼里,他也就是打打杂,不堪重任。
还有从不懂得浪漫的丈夫,买了一束花送给妻子。妻子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心存疑惑:“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林林总总,皆为偏见。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
戴绿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黄。----梁启超《自由书》
当改变遇见偏见,往往会溃不成兵。只因“你相信什么,就会为什么而找证据”。
偏见,就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法官,它不仅对认识的人下判断,还会对不认识的人下判决书。
学会放下偏见,才能看到事物的美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给予他人的宽容和理解,终会化作回馈你的尊重和善意。
层次高的人,偏见越少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想要突破认知的局限,就要学习河神,提高思维高度;也要学习海神,换位思考,有容乃大。
生活中那些不顺眼的人和事,背后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处处吝啬、爱占小便宜的同事,也许不是太过贪财,而是为了给孩子凑齐补习班费用,不得不省吃俭用。
事事挑刺、很不好相处的上司,也许不是性格古怪,而是苦于事业和工作难以平衡,才难以控制情绪。
屡屡失恋、总碰见渣男的朋友,也许不是不爱惜自己,而是困在童年缺爱的阴影里,太容易被人欺骗。
当我们不了解来龙去脉时,不要轻易戴着有色眼镜对一个人下定义。
只有站的层次越高,看的视线越广,距离真相才能越近。
所以,遇见不理解的事情,先别急着盖章定论。
人生海海,当我们遇见看不懂、不理解的事情,无需急着盖棺定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终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一个层次越高的人,越能放下偏见。正如你站在二楼往下看,满地都是垃圾;而当你从二十楼往下看,所见皆是美景。
人生若没有高度,满眼都是问题,满心都是偏见。放下偏见,才能拉近距离,发现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