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清“客体关系”理论

文摘   2024-10-21 21:30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理解和驾驭治疗关系,

是治疗师、咨询师是必修课。




01 

“客体关系”

理论的起源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阶段与父母(或重要养育者)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狄浦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狄浦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客体关系”的概念部分源于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


驱力的客体(广义是指驱力指向的的那个人)以及驱力的来源和目标,被视为驱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客体关系理论”从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讲,是指在精神分析范围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即人类同时活在外在与内在的世界之中,人类的关系介于极其流动的融合与最为死板的隔离之间。


因此,客体关系理论指的是理论或理论的某些方面,意在探讨真实的、外在的他人与内在影像及关系残留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残留对于心理功能的意义。





02 

“客体关系”

理论的关键词


//01 分裂(劈裂)状态


是指婴儿早期将部分客体或客体映像的内射分为令人受挫、具破坏性的(坏的)成分和令人满意的、让人喜爱的(好的)成分,代表了婴儿调和内在冲突的原始方式。


//02 抑郁(郁闷)状态


不等于抑郁症、抑郁状态,而是婴儿对母亲的体验更加真实,作为一个可能犯错误的人,母亲是好坏兼备的,而不是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婴儿被迫承认TA对母亲的负性情感,处于一种郁闷状态之中。


//03 投射


指一个人将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如想法、感受、特质和行为等向外释放,并将之归咎于他人,这样TA便能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投出去的部分内容,而且以为这就是对方内心所具有的。


//04 投射性认同


是指将自己的部分投射给他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投射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的领域中,接受者对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





03 

心理表征

形成的过程:“内化”


“初级内化”就是把一个对象从外面世界纳入到内心世界的过程,由感官接受并形成表象。


“次级内化”是进一步的更高的心理发展水平,包含合并、内射、认同等不同的成熟过程。


//01 次级内化之一:合并


是一种在自我未分化水平上的内化模式,自体与客体处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它是属于一种口欲期的共生状态,自体把希望寄托于客体功能的延伸,具有全能感,有着吞没和毁坏的幻想。


//02 次级内化之二:内射


是高于合并水平的内化,但自体还是缺乏清晰的结构,没有明确的身体边界感,自体吸收了来自客体的影响,比如:价值观、判断力、形成道德评判,但并不能完全接纳为自体的部分。


所以,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这种形成还处于无意识状态,没有清楚的自体客体边界。


//03 次级内化之三:认同


是一个心理上较成熟的用语,意味着更高的自体客体分化能力。


是在内化的过程中增加了自体的选择性,自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于客体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照单全收,而是基于一些自体需要进行筛选、判断,进行有意义的加工过程。





04 

不同流派

对客体影响自体的描述


//01 Melanie Klein 梅兰妮·克莱因


对儿童的精神分析观察,把研究推到前俄狄浦斯期,提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的状态:偏执-分裂位态和抑郁位态理论


她开拓了对早期人格发展的研究。


推动了研究的重点由对恋母期的关注向对前恋母期的关注,从分析婴儿满足他们性心理驱力的方式转向分析他们建构其表象世界的方式。


//02 W.R.D.Fairbairn 费尔贝恩


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开始于对儿童发展的描述,与“依赖”在关系中所起作用尤为相关。


根据费尔贝恩的理论,每一个儿童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婴儿期依赖阶段、过渡阶段、成熟的依赖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为了自主功能的获得奠定了基础,而且体现为与生活中重要人物关系的互动模式。


//03 Margaret S. Mahler 马格丽·马勒


马格丽·马勒是将母子互动放在发展的情景中研究的客体关系学者。


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依恋状态转向实现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自闭阶段、共生阶段和分离-个体化阶段。其中,分离-个体化阶段有一系列的亚阶段构成。


每一个亚阶段都标志着通往独立之路上的一种独特形式,按照出现的次序依次分为:分化、实践、和解、原欲客体恒定亚阶段。


//04 Otto F. Kernberg 奥托·科恩伯格


科恩伯格也将母子关系看作是了解心理发展方向和本质的关键。


他认为这种关系的本质体现于他称为“两级心理内在表象”里,而每一个两级表象都由三部分构成:自体映像、他人映像和情感色彩。


每个三重构造——自体映像、他人映像和他们的情感色彩都有助于所谓的“内化系统”的形成


科恩伯格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内化系统:内射、认同、自我认同。


他对于两级心理内在表象和它们发展成不同类型的内化系统的方式的描述,构成了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05 

治疗师的作用


心理治疗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理解和驾驭治疗关系成了治疗师、咨询师是必修课。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应放在内在客体关系在产生和维持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上。


在构成个案生活的各种关系中,首先的考虑应放在个案与治疗师的关系上


这种关系不仅发生在现象上的“此时此地”,而且它还包含了很多个案与他人的关系中运行的关键因素。


因此,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被看作是个案生活中病理部分的生动表,如此,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则包含着巨大的改变潜能,这种关系本身便会成为改变的焦点,而不是被看作是在个案内心产生顿悟、自体觉察或其他改变的一种手段。


治疗师将自己置身在关系中,通过关系的互动,使得来访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的经验,从而改变内心旧的认知和情感经验模式,发生自内而外的改变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自我的五个分层
越搅越乱的人际关系——复合成分的投射
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