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督导纪要 | 强迫拖延,病根在这儿——油门刹车想同时踩

文摘   教育   2024-11-12 21:31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内容整理:张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师

6年(6000+小时)个案经验




对于强迫,老想直接解决症状是不行的。

要往根上走——“决断困难”才是问题的核心,

要在形成的防御、移情、客体关系上下功夫,

当这里松动了症状就没意义了,

就像花你把下面的营养断掉了,它就不开了。




「题记」



病人:大夫,我难受……

大夫:……好,那吃点药吧。


病人:吃药有副作用呢。

大夫:……好,那就不吃药。


病人:不吃药那我的病咋办?

大夫:……那你说吃不吃?


病人:那你是大夫你咋问我呢,你咋不负责任呢?

大夫:还是吃点药吧……


病人:吃药有副作用呢么!

大夫:......


——题记 来自网络




「虚拟案例」



Q,青年来访者,已婚,因拖延前来咨询


后期了解到有反复检查、仪式性行为


咨询过程与咨询师对抗明显,经常处于犹犹豫豫、欲罢不能的状态;


80次咨询后,强迫消失,功能提升。


(注:案例真实信息已隐去,此为虚拟来访形象)




「第一次督导」



//01 案例分析


先看督导现场,咨询师对大家反馈的反应是“你们的办法都对着呢,但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你们帮着我,你们逞什么能么”。


作为督导我现在也“不敢说话”了,我既怕我说的不对、也怕我说对了。因为我说对了,咨询师就会说“谁让你说的那么对”,这其实活现了个案和TA妈妈的关系。


个案的妈妈是个“能不够”,从小到大娃刚想干个啥,妈妈先抢着干了。


“正因为你啥都对我才气死了,你把路都走完了我往哪走”。


如果成长中爸爸能强势一点把妈妈禁止住,孩子可能能解脱出来,但妈妈太厉害了,爸爸很无力,就导致了妈妈把孩子攥在手里,孩子进入三角关系受阻,一直停在二元状态里跟客体纠缠,就违拗着、拖着。


咨询中最突出的点是“移情阻抗”,来访总是欲言又止,往前进一步往后退一步,后续要问问来访者有没有强迫的症状。


现在咨询师上当就上当在来访需要你帮助,但你千万不敢主动帮TA把谜底揭了,但如果你犹豫也有问题。


“你咋不帮我,不帮是你的错,帮了也是你的错,我想要的不是你主动帮我”,这就让人很为难,咋弄都不对,典型的“依赖与自主”困难,TA做不了主让别人做主,别人做了TA又不听。


//02 治疗思路


1)个案理解


这种个案理解不难,难点在于“要工作还不能脱落,还得有效果”


工作分寸的把握上,要理解来访者“我需要的是你理解和支持我,而不是告诉我什么是对的,所以你说的越对我觉得越不对”。


2)反移情的处理


现在咨询师烦了,激发了“互补性反移情”。


“这咋这么难缠,你干干脆脆的算了么,这点事都做不了个主”。


这地方要寻找一致性反移情,稍微往感受的层面提一点,不说面上的东西,但要表达在面上。


“哦,我知道了,你是想自己做主又希望我帮你,但我帮你了好像又把你的主做了,是不是”、“哦,好像左右都是我的错,好象我左右都帮不了你”。


3)促进内在领悟


提高来访者的觉察性,你只管给TA反馈是个啥,不做任何解释引导,不提任何要求,帮TA停下来去看自己,让TA能够有一些解脱,让情绪、想法和行为之间留出来缝隙,而不是一直在那儿跟客体纠缠。





「第二次督导」



//01 案例分析


咨询师的督导目标:来访者的强迫症状好转、功能明显提升,需要帮助梳理咨询起效的原因


咨询师的反应不是个强迫么?


上一次督导师让咨询师问个案有没有强迫方面的问题,但咨询师不服气,没问,结果到现在才问。


这跟个案非常同步——需要我出主意又不听我的。


很有意思,非得拖到各方面该好了才揭谜底,其实从开始到现在都是为揭谜底做准备,现在终于揭开了——这个来访者确实有强迫,有“反复检查、仪式性的行为”。


//02 起效因素


这个来访者好转,是有两个方面在起作用:


1)耐心陪伴、允许个案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动力学不是直接针对症状入手,如果这样会和来访者杠起来,演变为“我要解决你的问题”,但来访者“我偏偏不让,看谁能熬过谁”。


这就中了移情的招,看谁能掌控症状——“你不是想治我么,我凭啥服你”。


你看咨询师的表现也是如此:上次你让我问我就不问,潜意识就是要拖到现在,咨询师能听懂但为啥到了现场就忘了,这就是“移情、反移情阻抗”,是个潜意识的功能,被压抑着浮不上来。


强迫的人,TA不停把绳头往你手里塞“你来么来么”,你敢接TA就开始拔了,就很容易把你送到“控制、服从”的模式,这是治疗中常见的现象。


所以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让你从容的做决定”,而不针对“强迫症状”。


这个过程很折磨、受虐,跟小孩半个小时拉不出屎一样。


TA的整体感不够、自主性不强,TA又想做又不被允许,TA害怕被惩罚、被揉搓,TA一直拿不准,这时需要你来帮一把。


所以咨询师对TA允许、耐心的陪着,帮助TA发展“觉察的能力”,“等”着哪天TA自己决定到底要不要拉。


“觉察功能”不是说服教育,而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到那个场景就能看到“我咋跟个小孩一样”、“我能不能不像个小孩”


就像“要不要问强迫”,没到那个点上问不一定有效,到那个点了自动就问了、也就有效果了。


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奔强迫症状好转为衡量的,而是以内在的客体关系、跟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为标准的。


而“等”也不是被动的“等”,是在这个过程中让TA学会自我观察——“你在犹豫、害怕、担心什么”,让TA看见“我可以不像个小孩一样、我可以自己做决定”。


有这个观察功能,你再带着TA去看,就能穿透这个压抑。


2)来访者内在关系模式的改变


来访者过去一直跟TA妈妈斗,表现为拖延、强迫,当和内心的妈妈重新建构关系后,TA和客体的关系也跟着改变了。


这样就看到移情的三重表现:看现场/和咨询师的关系、看现实/和他人的关系、看成长/和妈妈的关系。


来访者关系的建构是从妈妈那来的,但改变的顺序是倒着来的,要从咨询师这儿开始,因为TA跟别人的关系特点会投射到你这来。


咨询师改的“不是TA对妈妈的评价”,而是“TA跟咨询师的关系”


咨询师也有要求、也有设置,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被动陪伴,“你可以随意折腾,但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我都是允许的”


在这个大的范围内博弈,来访者的自主性就有了,关系体验就改变了。


咨询师非常真诚,和来访者内心的状态非常匹配吻合,刚好又比来访者的功能高,所以能够领着TA走、慢慢就长大了。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爱恨纠缠,“施受虐”里的秘密

对赞美上瘾的人,终将活成他人的“裤衩”

心理咨询中的“鬼打墙”,该怎么破?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