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 | 咨询师该怎么把心理咨询理论“翻译”给来访者听?

文摘   健康   2024-09-27 23:01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来访者不熟悉心理咨询的语言系统,

咨询师需要翻译成来访者熟悉的话语系统,

用来访者的“母语”来表达。




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不能说让来访者先把心理咨询的课学完,再用咱们专业的术语去和TA沟通。


读书不等于治疗,所以一个人真要有问题了,确实还是需要被治疗,需要有咨询师守着,给予随时的调整和引导。


来访者就是一个很朴素的“小白”,是一个生活中的人,TA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弄明白,把所有的概念都搞清楚,TA只需要明白这个道理,或者借助于你的理解、道理对TA有所启发就可以。


这就牵扯到我们咨询师,如何把自己专业性的内容、理解、感受、建构等引导来访者改变的内容传递给TA


还包括在传递之后,如何能让来访者很恰当、自然、容易地接受。


来访者不熟悉心理咨询的语言系统,对TA来说就等于是“外语”,你需要翻译成来访者熟悉的语言和话语系统,用TA的“母语”来表达。


因此,我们在和来访者谈话时需要有“翻译”的能力,得把你专业的内涵、理论、概念、意思、原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两套语言系统。


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来访者听到你的话也许就不像个所谓“专业的、专家的”样子


所以我们说,有时候“是个学问不一定像个学问”,有时候“像个学问还不一定真是个学问”


像个学问,可能是使劲儿把自己包装起来,立个人设 “你是旁人,你不懂,是外行,我要把我自己特立独行出来”。


而是个有学问的人常常 “大智若愚”、“大道若简”,能把道理翻译过来让你明白,这才是真学问。


而所谓的通俗,就是把理论转化成带有文化背景的语言,这就体现出了文化的意思。


所以我们不用把心理学结合文化看成一个很高深、很神秘、很晦涩的东西。



“你是不是道学家?”


当我们这样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来访者会怎么看呢?


我之前的一个来访者说:“你没做啥,你好像没干啥。我本来听说你是个专家,准备到你这里如雷贯耳,听到很多的原理、概念、很多讲经布道一样的东西,结果发现你啥都没说。”


“哦,我没说啥,那对你有启发没有?”


但我发现我启发还挺大的。”


“那是怎么来的?那是怎么发生的呢?”


来访者想了想,说:“我把你好有一比,你是不是学的是道家?”


我心里想:“啊?我……我怎么成道家了?我这是原装进口的精神分析,是个‘洋玩意’!道家是个土特产,你这个锅卖的不一样价嘛!”


我还有点纳闷,有点失望、失落。


就像是你穿了个名牌,被人觉得是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买的。


然后我就说:“那你说我怎么就成了个道家?”


TA说:“你看,你给我做咨询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做,你就是不停地问我,然后有时候提示一下,有时候给我一个回应。你回应的时候也没有说怎么是对,怎么是错,最后其实都是我自己决定嘛。你问来问去,说来说去,你这个咨询我发现其实都是我自己把自己弄好了。”


“对呀,是这个样子啊,精神分析就是这样做的。”


“这不就‘无为而治’嘛!”


“哈哈哈,那这样也对,道家‘无为而治’也是这样的,精神分析也是‘无为而治’,那没错。”


那么这个中间我们做什么了呢?我们这么长时间,一年、两年,我们进行的交流是做了什么呢?


感觉做了什么,又好像没做什么,好像又做了什么。


所以那个来访者感受到的是‘无为而治’,但我觉得我这是典型的精神分析。


这反过头来反而增加了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以前也可能有时代、年代的原因,总觉得进口的玩意儿都是好的,没有意识到我们本土的、传统的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珍宝。


这个例子就是我们说的,无形之中我们的咨询工作就和生活背景、生活情景相结合。




来访者说自己“驻相”了


有段时间,我在和一个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我们聊的内容总是特别得晦涩,两个人特别纠缠。


那个来访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跟我较真讨论,把我累得“唾沫星子乱飞”。


我越说越来劲儿,TA也越说越来劲儿,我们最后发现说的越来劲儿,治疗越没有进展。


大家好像都顶在那里了。


有一次TA说:“哎呀,我发现咱们俩的治疗较上劲儿了,你给我讲道理,我也跟你辩这些道理,辩个没完……”


其实这是阻抗的一种表现,精神分析理解“阻抗”就是妨碍你进入到对自己的理解中。


这可能是防御,这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缘由。


接着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些阻抗。


然后来访者说着说着,突然间一领悟说:“咦……哦……我看……”


TA没有说这是阻抗,我也没讲这是个阻抗,我跟TA讲的是“这个事情怎么妨碍你对自己的领悟和理解了”。


他就理解了,他说:“嗯,我想我可能是驻相了”。


“驻相”我也听不懂,就问:“你说的驻相啥意思?”


“佛经里头讲,我这个状态就是驻相,驻相了就是执着了,执着于表面现象,或者执着于某种留于形式主义的东西了。我没有体会到深刻的内涵和让我们引起内心感触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太固执、太理想化、太理智了。”


我一时间还是不太明白。


TA说:“驻相嘛,你去读一读南怀瑾的书,有一本书叫《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讲经的时候,把很多经典都以白话似的语言讲解出来了,所以很多人崇拜他。


他的弟子把他讲经的过程整理成书,就像白话讲经一样,其中有一本就叫《金刚经说什么》。


那以后让我也有点诧异和感慨,人家有了心理问题的人,也不是就找咱一家帮忙,求助的也就不是只有咱一个道,人家求助的道有时候还比咱高深呢。


这些人有时候还在探索道家、探索佛家……他们借助那些理论、智慧也在帮助自己。





工作中几次对我这样翻来覆去的启发后,我觉得不行,咱们还得学学文化,学学文化里头这些精华的东西。


一学以后,发现有些东西真的很有意思。


我们做精神分析、认知治疗等,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向自己内心去观察、去理解,我们都是围绕这个“心”在工作。


这个“心”是心理的“心”,我们是用心理学的话语体系建构出来一套术语、逻辑等。


那么佛家、道家呢?


其实他们关心的也是人心,人的内心世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但他们用的是他们那一套话语体系。


所以看起来好像说的是不一样的语言,用的是不一样的词,但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事情,都是关乎“人心”。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人情世故——中国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咨询基本功:3大能力和4个步骤
在“得失”间体味人生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