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督导纪要 | 日子总是过不好,有多少人中了这一招!

文摘   教育   2024-09-24 21:30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内容整理:张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师

6年(6000+小时)个案经验




在相当多的人的脑海里,

有一个、甚至存在一辈子的期待。

很多人跟自己的父母沤气,

缘于内心这样一个逻辑:

我得先把我爸妈养成一个好爸妈,

再让你们把我养大,然后我才能过好日子。





「题记」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位妻子每天站在村口等待远行未归的丈夫,日复一日,丈夫一直没有回来


妻子内心的痛苦和焦虑逐渐转化为一种深深的执念,她不肯离开,最终在强烈的渴望与漫长的等待中化作了一块石头,永远定格在眺望的姿态


——题记 选自《民间故事》




「虚拟案例」



V,成年来访者,与母亲关系紧张、纠缠不清,自述“从小得不到她的爱,现在我为她操心,她还说我多管闲事”


来访者情绪长期被此影响,近期加重,因此来访。


(注:案例真实信息已隐去,此为虚拟来访形象)




「案例分析」



沉重、一言难尽。


来访者好像能说清情况,但说清又能怎样呢,仍然无力无望。


似乎这个问题不是TA一个人的,而是几代人的沉重的包袱。


#01

首先,来访者的妈妈有很多自己的议题需要解决,在邪教上走火入魔


一些普通人也会有信仰,不过会带着思考去分辨。


但来访者的妈妈是有“客体融合”和“理想化”需要的人,她与信奉的对象不是独立的关系,她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她所信仰的客体,她要彻底融合在里面,一切都可以通过幻想来满足,所以她在里面充满了幸福感。


来访者不放心,不得不去管她妈、不甘心放弃妈妈,但妈妈嫌娃多管闲事,依然我行我素,真是让人悲哀。


这样的人你很难“叫出来”,她在邪教里面觉得很温暖,但一旦出来就要面对冰冷的现实,她的人格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一种精神病性的表现,得看病,你不能指望讲道理就能说好她。


#02

第二,来访者从小没有得到过多少母爱,到目前为止,TA的内心还保留着一个对“理想妈妈”的期待


所以TA跟妈妈的纠缠不清缘于两重感受:


第一重,真实的感受是“我是孩子”,第二重,我是一个“有拯救能力的孩子”。


当TA回归不到第一重时,TA就会有这样的期待——我期望被一个好妈妈抚养,如果这个妈妈不好,那我就先把她培养好,再让她把我养大


来访者一心向往着“起死回生”,有挣扎但又很难以成功,就像一个老牛在泥坑里折腾,小羊羔想把它拉出来一样。





「治疗思路」



//01 治疗深度的把握


这种情况会激发你想“回到童年”解决问题,但我们在治疗中说的是“现在”——是在TA心目中影响TA的现在的状态,所以不要深挖过去的经历,坑挖的太大不好“填埋”。


//02 治疗广度的把握


引导来访者谈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你老说妈妈的事,不要都说妈妈的事,咱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处理才有效。


//03 治疗中的“角色”确认


治疗师要从“意识”和“与来访者的互动”上确认TA是一个成人不是小孩,否则你对TA的态度就会像对孩子,TA也就会安于在过去那个全能、实际弱小的孩子的位置上。


//04 治疗外的“角色”确认


“你希望TA跟你一样不要那样干,但心理上TA没有你这个功能,说服教育是不行的,你得撒手不要管,不要想拯救TA,羊走羊路、牛走牛路,各有各命,不要管TA”。


“你已经成年了,没有父母的照料你自己也行,你可以把他们放下了”。


“你去过你的日子,你把你的日子过好,你接济妈妈就行了”。


“你使的都是蛮劲,你不要去培养她,不要她一定得比你强、她一定变好了你才能过好日子”。


这里要打开,否则这个“羊”永远离不开那个“牛”,“羊”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爱恨纠缠,“”施受虐里的秘密

妈妈越努力,孩子越痛苦

亲人之间,为何总是相爱相杀?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