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阅卷报告
第4题(阅卷组)
4.【参考答案】
(1)增强说服力:通过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文化的风度之美。
(2)增强论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使得严肃的话题有了趣味性。
(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细则】
第一条:原则上答出要点“增强说服力”得1分,结合文本对要点进行合理阐述分析“通过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文化的风度之美”得1分;但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放调整了评阅标准,只要答出“通过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文化的风度之美”就得2分。
第二条:原则上答出要点“增强论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得1分,结合文本对要点进行合理阐述分析“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使得严肃的话题有了趣味性”得1分;但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调整了评阅标准,只要答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使得严肃的话题有了趣味性”就得2分。另外第二条答出“在行文风格上,作者使严肃的行文有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可得2分。
【主要问题】
1.作答不规范,缺少分条答题意识。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3.答题缺少清晰的角度意识,尽管分条但答案重复。
4.分条太多,缺少信息整合意识。
【教学建议】
1.阅读信息类文本要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阅读的根本。
2.加强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准确寻找问题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准确提取整合信息并能够恰切表述。
3.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5题(阅卷组)
5.【参考答案】
(1)循环认同的特点,使中华文化能够自洽自足。
(2)不断的反思和调试能力,使得中华文化活力不息。
(3)包容性与开放性,使得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4)探索创新的意识,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使得严肃的话题有了趣味性。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评分细则】
第一条:答出“循环认同的特点”得2分
答出文本里的“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色” “精神自足,颠之不破”亦可得2分。
第二条:答出“不断的反思和调试能力”得2分。
第三条:答出“包容性与开放性”得2分。
答出文本里的“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更具有超越性和普适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亦可得2分。
第四条:答出“探索创新的意识”得2分。
答出文本里的“继承弘扬”得1分,答出“创新发展”得2分。
【主要问题】
1.作答分条太多,罗列文本信息。
2.审题偏颇,文本信息提取留次去主。
3.思维过于发散,答题缺少针对性。
【教学建议】
1.加强规范化训练。避免字迹潦草、随意涂改和组织答案。强调书写、卷面及分条的重要性。
2.加强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筛选、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训练,答题要紧扣材料里的关键词和核心信息展开。
4.切实在教学中注重信息类文本的梳理、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读懂信息类文本的能力。
第8题(阅卷组)
一、参考答案:
①此处是老人在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下的自我鼓励,表现出超凡的勇气和坚韧,充分体现“硬汉精神”;②揭示了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要不言败、敢斗争的主题。(4分。每点2分)
二、评分细则:
①只要答出“硬汉精神”或者具体体现“硬汉精神”的词语,如“超凡的勇气”“坚韧”等词语,便可给2分。②能答出“永不言败”或者“人可以被毁灭不可被打败”等语句可得2分,如果答赞美勇敢坚强等词语则给1分。
三、主要问题:
①主题把握不准。答非所问。2分
②主题把握不准,性格特点和主题混淆。3分
四、教学建议:
1、需引导学生仔细辨析概念,弄清人物形象特点和精神主旨的区别。
第9题(阅卷组)
一、参考答案:
9.冷静;①叙述视角造成的冷静客观。文章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作者隐藏在叙事背后,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②语言表达冷静客观。文中少用修饰,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
密实:①细节密集,老人与大鱼较量的过程是由丰富而关联密切的细节构成,使小说内容充实。②意蕴丰厚,文章用象征、隐喻手法,使老人与大鱼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启示。
(6分。“冷静”分析,每点2分,“密实”答出一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评分细则:
冷静:①只要答出第三人称或者限制视角,都可得2分。②语言朴素,简洁,或者答出“电报体风格”都可得2分。
密实:③“老人与大鱼较量的过程,由丰富而关联密切的细节构成”,只要有“大量的”“众多的”“丰富的”再加上具体描写的词语,可得2分。④只要答出象征或隐喻手法,或故事蕴含丰富的哲理思考,都可得2分。(③④二选一即可)
三、主要问题:
1、角度不全,只扣“密实”没涉及到“冷静”角度。2分
2、角度不全,只扣“冷静”没涉及到“密实”角度。4分
四、教学建议:
①引导学生辨析概念,认真审题,紧扣问题来答题,并能分角度系统答题。
②引导学生多关注课本每篇章或单元学习提示,能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13题(阅卷组)
13.(1)【参考答案】 所以,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就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尊”“然后”第二个“以”“教顺”各1分,句意不通扣1分)
【评分细则】(尊:重要,尊贵;然后:认识到这以后,这样以后。第二个以:用,凭借;教顺,教化引导,翻译出其中一个即可得分。)
【案例分析】
1、满分卷(采分点正确,句子意思正确且基本通顺)
2.“尊”译错的较多,将“尊”看成通假字“遵”。
3.“教顺”两个词译的不通顺或者不翻译
13(2) 【参考答案】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克”“复”“一日”“归”各1分,句意不通扣1分)
【评分细则】“克”译为“克制”“约束”;“复”使言行归复,恢复,“一日”,一旦;“归”译为“称赞”“称许”;得分点有错别字该点不得分。
【案例分析】
1.课内落实不扎实,“复”译错的最多。
2.“一日”翻译出错别字“一但”的特别多,“归复”写成“归附”
【教学建议】
1.积累文言词汇,强化理解记忆,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重视文言文阅读策略指导,关注语境,强化对关键字词的推断能力,提高翻译准确率。3.引导学生关注课内重点字词,经常回扣,滚动复习,以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4.规范书写,尤其杜绝对关键词翻译时出现错别字。
14题(阅卷组)
14.【参考答案】①破坏传统礼制;②影响社会等级秩序;③法律来源不合礼法。(5分。答出1点2分,两点4分,3点5分)
【评分细则】第一条主要来源于材料一,破坏礼、违反礼都对。如果正面答礼很重要,得1分。第二条答破坏法度,破坏等级制度,贵贱无序都算对。第三条几乎没有答对的,从“且夫宣子之刑”这部分概括出不合法,违背法律即可得分。此题为概括,很多学生都分析了,答案答得太繁琐。
【案例分析】
优秀答卷:
得4分同学的答案:
得2分同学的答案:只从一个角度答题
【教学建议】
加强文意理解与概括等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路径与方法。
第16题(阅卷组)
参考答案:
① 《闻角》一诗中号角声的响起,唤起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
念,对边关安宁的期望;② “梦回吹角连营”一句,通过描绘梦境中军营里号角声此起彼伏
的情景,展现了词人心中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和向往,体现了诗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评分标准:
两首诗分别两种情感,
①第一首诗中,答出对家乡的思念+分析,得2分;
答出思乡和对边关安宁的期望/对战争的厌恶/痛恨,得3分。
②第二首诗中,答出对战斗岁月的怀念和向往/对上阵杀敌/回归战场的渴望,得2分;
答出以上情感和对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得3分。
存在问题
1.有“报效祖国,上阵杀敌的渴望”和“报国无门的愤慨”取前者得2分;有“报效祖国、上阵杀敌的渴望”但使用转折词导致情感把握出现偏差,不得分。2. 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无法准确表述所思所想
3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4对情感的表达总是差一步,“隔靴搔痒”,没有具体化
5对问题定位不准确导致答题思路不清晰,没有“直击要害”
教学建议:
1.认真审题,明确思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注意结合诗歌景物把握诗歌主题和情感。
第17题(阅卷组)
【参考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小轩窗 正梳妆
(3)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示例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示例二)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光无月明(示例三)
(6分。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评分标准】
1.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有多了字或少了字该空不给分;
2.要求写规范字,一笔一画,字迹清晰,否则该句不得分;
3.要求在规定的答题区间作答,否则该句不得分。
【典型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够准确理解题干情境要求,导致填写不准确。
如:第一句不少同学写成“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样错误断句,不得分。第三句“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不少同学写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存在审题含糊不清、不明确的问题
2.背诵不扎实背诵记忆不准确,错字,漏字,改字现象严重。
(1)第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 ”将“弘”写成“宏”,将“毅”写成“易”,“任重而道远”将“任”写成“仁”,
第二句“小轩窗 正梳妆”将“轩”写成“悬”或“宣/萱”,“梳”写成“疏”,“妆”写成“装”’。
第三句“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将“纤”写成“阡”,“江天”写成“江空”等等。
3.背诵不扎实 ,误用标点符号导致两句填在一个空里
问题: 典型错误,书写工整,但,写繁体字或写出答题区间
勾画严重,书写潦草背诵不扎实 ,误用标点符号导致两句填在一个空里
【备考建议】
1.教师要反复抓学生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检查的形式:轻口头背诵,重笔下落实。
2.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着对文本的内容理解背诵,要注重在情境中进行练习。
3.加强学生的书写,要求工整、不连笔,做到卷面整洁。卷面整洁意识,向卷面要分数。
第18题(阅卷组)
【试题分析】
下定义从阅卷来看,存在问题较多,诸如格式错误、表述不合理、属概念错误、信息不全面,筛选整合能力欠缺等。
下定义的基本格式是:
被定义词 是(是指) 本质特征 属概念
【阅卷标准】
①“格式错误,如采用多套句子成分,没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的” 得分在2分以内。
②“属概念错误或缺失” 得分在2分以内。
③“信息筛选不全面” 按照评分要求,缺少1点扣1分。
④表述不规范没有句式的扣1分。
⑤超过字数扣1分。
【存在问题】
从阅卷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①格式不对,没用单句的形式下定义,最后的属概念不和被定义词一致。如下面考生答案,由多个分句构成,不符合下定义格式要求,此类情况较多。
②此外,还存在信息筛选不全面、表达不准确、卷面潦草等问题③表达不合理
④属概念不准确 、无属概念
【备考建议】
①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规题型(包括句式变换、压缩等)做下简单梳理,明确答题要领。明确概念的意义、原因、表现、属概念、特征等。
②重视规范答题,重视细节,学会规范审题和规范表达,杜绝出现语法错误。
第19题(阅卷组)
【原题呈现】
19.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呈现】
A放任自流(或“置之不理”)B光怪陆离(或“浩瀚无垠”或“神秘莫测”(3分。填对一处1分,两处3分)
【评分标准】
18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本题所填写的成语较为宽泛,题目较为简单,只要对应句子能尽量突出表达句子的意思即可。
A语境强调对精神内耗带来的问题不能不作为。无动于衷/听之任之/不以为意/顺其自然/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等成语都可;
B语境强调阅读有关宇宙的科普书带来的对宇宙的感受。光怪陆离/浩瀚无垠/神秘莫测/如梦如幻都可。
【阅卷问题】
1.错别字太多。
2.所填非成语,误把常见四字词当做成语。3.所填成语不符合语境。
【教学建议】
1.加强成语的积累、识记。
2.加强成语的近义词辨析,掌握成语适用语境,强化成语训练。
第20题(阅卷组)
参考答案:
①不合逻辑,改为 “为杜绝或者减轻精神内耗”;
④成分残缺,删去 “通过”或 “我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和自我”。
(4分。每找对一处并修改正确2分)
评分标准
① 可修改为:为杜绝或者/或减轻精神内耗(杜绝、减轻中加或者、或)
为杜绝/减轻精神内耗(杜绝、减轻二选一)
删去“杜绝”/“减轻”
注:“为”后加“了”算对;
错别字“精精”“神神”“精”不对;
少“为”不对;
“精神内耗”后加任何词都不对;
“杜绝、减轻”换成“缓解、减少”等其他词都不对;
“杜绝”和“减轻”调换顺序不对;
改为“杜绝和减轻”“减轻和杜绝”不对
④ 可修改为:通过科普阅读,我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和自我
科普阅读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和自我
删去“通过”
我们通过科普阅读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和自我
注:主语是“科普阅读”或“我们”;
前面修改正确 ,“更理性地”改为“的”算对;
前面修改正确,后面“世界”和“自我”调序算对,只修改“世界和自我”的不对;
前面修改正确,后面“和自我”删掉的不对;
有错别字不对;
存在问题
1. 少了 “为” , 少了“可以”,0分;
2写错别字、笔下误现象严重
3.随意修改,无原则性修改
4.审题不清,修改标点符号
5.随意抄写修改后的句子,模糊修改的位置
教学建议:
1.明确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2.掌握修改语病的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句的词语和基本结构,能少改不多改;
3.正确书写,规范表达。
第21题(阅卷组)
【原题呈现】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参考答案】
21.甲:跟随作者的脚步 (或 “通过阅读科普作品”)
乙:科学研究就像耕耘一块土地
(4分,每点2分)
【评分细则】
①第一个空,只要答出关键词“科普作品”或者“科普书籍”等可得2分。仅答“通过书本”等给1分。
②第二个空,只要答出“耕耘”、“种植”、“农业生产”、“播种”等与“现实生活”和“田园”相关的动词即可得2分。答出“秋天的果园”可得1分。
【满分卷展示】【出现的问题】
1.第二空,不能联系上下文语境,或只看到后文,答“果园”或只联系前文答“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规范答题训练,找到最准确的词语来表达,避免词不达意。
2.训练学生划分层次、根据上下文准确概括的意识和能力,找准关键词。
3.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不乱涂乱画。
23题作文(阅卷组)
一、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打开网络,天下我有,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就不需要了吗?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 “网络时代是否还需要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这一 主题展开。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关注材料中的两个关键点:一是 “打开网络,天下我有”, 这反映了现代网络科技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二是 “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就不需要了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暗示我们需要对这一求知精神和方法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打开网络,天下我有”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但同时也可能让人陷入信 息过载、浅尝辄止的困境。而“致知在格物”则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通过接触事 物、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是一种深入探究、实践出真知的态度。
【理解材料内涵】
“打开网络,天下我有”:这句话强调了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使得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就不需要了吗”:这句话引导我们思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坚持 “致知在格物”(要想达到完善的理解,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推究事物的道理)的传统精神。
【明确写作任务】
需要对“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进行解读和阐述。分析网络时代这一传统精神是否仍然重要,以及它如何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形成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文章。
【参考立意】
立意可以围绕 “网络时代仍需坚持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来展开,强调深入探究、实践出真知传统精神重要性,以及与现代科技的互补性。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探讨如果忽视了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认识传统精神,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题目】
①《网络时代下的“格物致知”》这个题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探讨网络时代如何理解和实践"格物致知"的传统精神。
②《网络便捷,勿忘"格物"初心》这个题目通过对比网络的便捷性和"格物致知"的初心,提醒人们不要因便捷而忘记传统精神的重要性。
③《致知在格物的时代之问》这个题目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时代之问,即如何在网络的便捷下保持"格物致知"的初心。
④《网络时代,格物致知精神不可丢》这个题目直接明了地表达了观点,即在网络时代,"格物致知"的精神仍然不可或缺。
⑤《网络便捷,更需"格物"精神》这个题目通过强调网络便捷性带来的挑战,进一步突出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四、评分标准
作文基准分——44分
1.一类作文(60—54分)
总体要求:立意准,文体明;材料丰,说理透;结构匀,条理清;书写美,卷面净。
论述能密切结合材料所给的情境“网络时代”阐发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论述其重要性。要求能解读深刻、准确;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有梯度和深度,对情境与关键词要有合理的思辨;论述重点应在“格物致知”的时代意义,不能二者平均用力。论据准确、丰富,能有力支撑观点;文体特征明显、规范,行文流畅,语言有表现力;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
2.二类作文(53~48分)
能结合“现代网络科技的便捷性”和“格物致知”论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能指出现代网络科技便捷性下带给人们的困境,并重点论述困境下“格物致知”传统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论据丰富,能较好地支撑观点;文体特征明显、规范,行文流畅,语言规范;书写规范清晰,整体效果较好。
3.三类作文(36~47分)
抛开“网络时代”的情境;单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或者在分析“网络时代”的便捷性和“格物致知”意义时平均用力,未体现出较强的思辨;但论据较丰富;文体特征明显、规范,语言较规范;书写较认真。
4.四类作文(36分以下)
跑题偏题,扩大概念。将“格物致知”笼统地理解为传统文化,论述过程不涉及“格物致知”;或者抛开“格物致知”,大谈网络时代的便捷。或偷换概念,文章内容与材料基本无关,内容混乱,说理不清,中心涣散。
其他扣分点
1.作文缺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每字扣1分,同一错别字不重复扣分,扣分不超过3分。
3.卷面凌乱,字迹潦草,标点符号错误,酌情扣1~3分。
五、问题展示及备考建议
1. 关键词内涵理解有误。
材料的核心概念应为“格物致知”,出自选必上第二单元,考生应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加以阐释及恰当延伸,有些同学对这句话并不理解或者理解产生偏差,如将“格物致知”理解为“实践”“奋斗”“守正创新”等;有的直接将其泛化为了“传统文化”或者“传统精神”等,并以此代替关键词进行议论,造成偷换概念。
建议:①强化审题,正确理解关键词,明确写作方向,是写作的前提。
②重视教考衔接,特别是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层面,要引导学生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理解。
2.缺少“思辨”,平均用力。
有的同学看到了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网络时代”、“格物致知”,但不去深层思考思考二者的关系。如分论点一谈网络的便捷性,分论点二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忽略便捷的网络世道为什么还需要传统的精神,导致文章论证浅显,缺少思辨。
行文中最好要体现出思辨性的特点,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思维训练,行文中要体现出思辨性的特点,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联系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
3. 抛开情境,单谈一面。
有的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忽视了材料前半句,开篇就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或者仅仅将“网络时代”作为一个引子,并未就网络时代与“格物致知”这个传统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建议:准确扣题分析论证,不笼统表达;穷尽材料,准确立意。
5.其他建议:强化基础与规范。书写无误,漂亮的卷面永远是得高分的王牌,继续强化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