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00年,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雅利安人,从高加索中南欧一带入侵伊朗高原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然后逐渐向次大陆内部扩展。
雅利安人的入侵,给次大陆带来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的代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就是吠陀四部本集,被认为是神的授予,即“天启”。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反对天启说,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称“古老的吠陀之伟大在于古代文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不断探索,而渐渐萌生出神灵。”
大诗人泰戈尔将吠陀比作人们对生活奥秘诗一般的朴素的想象,对世界存在好奇和畏惧,而给世界赋予“神性”的光环。
题外话:这是,政治家和诗人的通病。
吠陀被认为是古游牧民雅利安人早期生活的写照,但是神灵逐渐成为吠陀经典的主题,进而衍生出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因此“吠陀四部本集”在哲学、宗教、历史文献的“圣典”成为了印度正统思想文化的总源头,有了圣洁光环的加持。
“母神崇拜”是印度土著居民生殖崇拜的主体,在南亚次大陆古代盛行,雅利安人进入次大陆之前,特别是印度河文明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在哈拉帕和摩亨左达罗两地曾出土多种象征生殖崇拜的神母雕像。
现代印度教相信男性神力寓于女神之中的性力派,就源于母神崇拜。母神崇拜被称为“坦陀罗密教”,主要通过秘密传授,流行于民间,实行一些原始和纵欲的仪轨,有着自己的经典。
进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带来的吠陀自然神崇拜体系后,本土母神崇拜经受残酷的打击,分为无数的支派,只在低种姓中秘密流传。
总体来说,坦陀罗教分为两支,实行纵欲的被称为“左派”,为正统印度教所不容,至今仍有残余,即民间崇拜“女人”而不是“女神”,后来发展为“黑妈妈”崇拜,并与某些大神联系在一起,有一部分形成了外道密教(佛教密宗的一个部分组成)的纵欲体系,被排出在印度教正统信仰之外。
抛弃秘密传教的坦陀罗教“右派”,奉行正规的印度教祭拜方式和仪轨,遵循一般印度教祭拜仪轨,为正统印度教所接受,“杜尔加(难近母)”或“加梨(加利、时母)”女神为其崇拜的对像,该女神又被视为湿婆大神的配偶“雪山女神”的化身。
湿婆崇拜,也早于吠陀正统进入次大陆时期,稍晚于母神崇拜,大致是产生于次大陆居民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时期,是印度教的另一个古老的源头。
湿婆是生殖之神,赵国华研究员在他的《生殖崇拜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中说“足以令人目瞪口呆,甚至心灵震颤”,并且援引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对印度教神谱和神庙建筑的评述。
湿婆大神在印度教中被认为是大自然、宇宙、时空、生灭的象征,他被认为禅定在喜马拉雅山凯拉什山峰(即中国西藏境内冈底斯山脉的冈仁波齐峰),身披兽皮,毒蛇缠颈,头顶明月、悬河(即恒河),宁静安祥,端庄肃穆,却又令人敬畏。
神山和近旁的玛纳斯圣湖(即中国西藏的玛旁雍错)是湿婆大神在人世间和天界交接的所居处,是人们的灵魂升华至天国的最近点。
拉达克里希南在《印度教》一文中说:“湿婆崇拜和萨克蒂(母神崇拜的性力派),也许是从印度河流域居民那里承袭下来的。对树木、动物和河流的崇拜,以及与丰产仪式有关的其他崇拜,可能也是同出一源;而地狱里为人所惧怕并向之讨好的黑暗势力,或许也来源于土著居民。”
湿婆崇拜的源头既是印度教古老的生殖崇拜,又是万物有灵论的体现和总结,湿婆崇拜发展为湿婆教,具有极大的势力和战斗性,他一直与奉吠陀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徒战斗不止。
鉴于湿婆教强大的战斗、攻击能力与湿婆教信徒的庞大性、和强大深刻的社会根基,湿婆教逐渐被正统吠陀所接受,湿婆先是被认可是正统吠陀神楼陀罗的继承者(大约在公元前200年),这个结果,并不能被绝大多数湿婆崇拜者所接受。
于是战争再起,到了公元400年左右,湿婆还不被主流吠陀所接受,湿婆信徒也不接受湿婆是楼陀罗这样的二等神的继承者,婆罗门教还在反对湿婆崇拜。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斗争,到了公元八世纪前后湿婆教与吠陀正统派终于达成妥协,湿婆取得了与吠陀正统大神毗湿奴并驾齐驱的地位,成为印度教唯二的主神之一,印度教即此诞生。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谈到印度的各民族和基本的印度文化时,提出多样性中的一致性,是通过“综合及融合”产生出来的,说的就是印度教内的湿婆和毗湿奴两大派的联合。
印度教的建立,其“综合”成分要大于“融合”成分。
虽然吠陀文化被印度奉为正统,但是,在印度南方,包括佛教发源地的比哈尔都被认为是非吠陀文化区;南印度的泰米尔人还把公一世纪的古思想家、伦理家、哲学家瓦鲁瓦尔的著作奉为经典,不接受吠陀正统思想。
直到中世纪吠陀的古文献才通过梵文被译为各地的方言,才得以推广。
相反,湿婆所体现的文化不仅涵盖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而且包括了几乎次大陆所有的地区。
印度教,是婆罗门教的吠陀正统吞并了本土湿婆崇拜,还是湿婆崇拜吞并了婆罗门教的产物,这个,就无法评价了。
一般认为,印度教的发展,直到《奥义书》的成书,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被称为“吠陀的终结”,即“吠檀多”。
其实,《奥义书》之后印度教的发展也没有终结,特别是近现代出现的对印度教经典的新诠释层出不穷。
题外话:对宗教的新诠释,其实,并不限于内部,比如漫威电影对北欧诸神的新演义,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