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释迦牟尼出家后,成佛前的经历,没有引起当时编制佛经者的重视,一直到大乘佛法诞生前后,佛陀的本生故事开始在大乘佛教里流行来来,而那时候,佛陀已经涅槃四、五百年的时间了,其故事以佛祖的轮回往生的因果神话为主,生搬硬套,荒诞无稽者居多。
在婆罗门教的教义中,“施舍”是非常令人尊崇的美德,而“苦行”是令人尊重的德行之一,在印度早期的“沙门思想”运动中,来自婆罗门教中的“乞食”与“苦行”还是绝大多数沙门修行的主要法门。
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国都王舍城一面托钵乞食,一面遍访当时在王舍城修行的沙门名者,这些沙门名师,多数出身婆罗门教的第二种姓“刹帝利”上等阶层,以王室,贵族为主。
这些人多数从小受过良好的婆罗门教与坦陀罗教的教育,所以这些沙门名者,因家族的出身低于婆罗门,而投入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中,但是因为其本身的教育影响,还没有摆脱婆罗门教的修行法门。
释迦牟尼寻访名师,先从阿罗陀迦兰处学习“禅定”,达到“无所有处定”得修为后,又师从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相非非想处定”,但是仍不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觉悟”的境界,于是释迦牟尼投入了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的“苦行”聚落,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
佛经中对于释迦牟尼成佛的经历,描述得含混不清,说法多多,但是没一个说法说到正处,这也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后世佛教中再无一个修佛者成佛的原因。
极端的苦行修炼经历,并没有给释迦牟尼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解脱,偶尔的“禅定”也只能让他得到片刻的欢愉,到那临门的一关~“天人合一”,迟迟没有出现,六年的持续苦行生活,使得释迦牟尼身心俱疲,这一天,五名监视他的“仆人”,带给释迦牟尼一个消息:“他的正妻、他的表妹、天臂城主的女儿耶输陀罗刚刚生下一个男孩儿。”
身心俱疲的释迦牟尼知道,这次是面临自己的最重大生死考验,强打精神,淡淡的说:“那是我禅定时,入耶输陀罗的梦中赐与她的孩子。”
对于监视自己六年了的五个人,释迦牟尼知道,只要自己表现出对尘世权位的一点点留恋,这几个人会毫不留情的杀掉自己,因此,对于得知压倒自己精神的这个消息,表现得淡然而自信。
五个仆人呆了一呆,互相交换眼神,怒极而笑:为了这么一个废物,自己的妻子出轨,生出了私生子,这人居然还能面不更色、侃侃而谈,无耻到了如此地步,我们五个人离家六年,把时间白白浪费在这个废人身上……
五个仆人在百般羞辱释迦牟尼后,把淹淹一息的释迦牟尼扔在林中的一个烂泥塘后,向家乡迦吡罗卫国走去,终于可以向各自的主人去交差了,之所以没杀了释迦牟尼,是因此不值得为个废人,招致他的父亲净饭亡报复。
注:释迦牟尼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罗睺罗”,关于罗睺罗的身份来历,佛经里有记载,耆那教经书里也有记载。
昏昏沉沉的释迦牟尼,大脑中一幅幅的重现自己的经历~六年的苦行、禅定的欢愉、出家时的决择、新婚时的快乐、失母后的童年……
释迦牟尼不知道,自己经历了古今中外,所有修行者的最后一个关口~“濒死体验”,大脑中那些回忆,是人临终前所谓的“回光反照”,人在临终前,调动所有的“肾上腺素”,去支援脑细胞,脑细胞的记忆由近到远,在回忆后自己的一生后,逐步死去……
身体的极端虚弱、精神崩溃…释迦牟尼眼前出现了一道光,这时候,已经是清晨,释迦牟尼眼里的光,不是清晨的阳光,而是人在濒死前,瞳孔扩大,接受的光线打在视网膜上的量大量增加…
释迦牟尼醒了过来,一刹那间,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阅历,在释迦牟尼的记忆中融合、重组:释迦牟尼富贵时,人人对自己献媚拍马,托钵行乞时,见遍世间白眼,出家为沙门后,无时无刻不处于监视之中……
那一刹那间,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一个牧羊女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一个苦行者倒在泥塘中,遍身瘀泥,在清晨林间的阳光下,突然醒来,居然神采奕奕~一个身体与精神完全相反的人。
于是,牧羊女恭敬的献上了羊糜,释迦牟尼食用后,迅速恢复了了体力,在尼连禅河沐浴后,向王舍城而去,此后,他被称为:释迦牟尼、佛陀、觉者、善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