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天师下山~以“道”治国

文摘   2025-01-05 14:43   辽宁  

  公元422年,刘宋开国皇帝,一代战神宋武帝刘裕去世,少帝刘义符即位,宋帝年少,朝廷内外,人心浮动,魏明元帝拓跋嗣看到刘宋国主新丧,主少国疑,于是不顾崔浩等人的反对,南侵伐宋。


  拓跋珪封司空奚斤为晋州大将军、扬州刺史,与交州刺史周几、广州刺史公孙表等,率军南攻刘宋司、兖、豫等州,前晋宗室司马楚之在陈留起兵响应,刘宋北部边界数路告急,刘宋朝廷震动。


  魏军几路大军合攻虎牢,断了城内水源,等到了虎牢城中缺粮,人马疲惫,疫病流行,无力再战之时,魏军发动总攻,虎牢失陷,守将毛德祖被俘,不久,司、豫、兖州等地尽数落入魏军之手。


  公元423年夏,魏帝拓跋嗣患病,留周几镇守河南,自率大军退回平城,未几,当年十一月六日,拓跋嗣病逝于西宫,年仅三十二岁,子拓跋焘即位,是魏太武帝。

   刘宋派出的援军檀道济等将闻知魏帝退兵,于是回师广陵,巩固京师建康防卫。


  此战以魏军胜利告终,魏军夺回滑台,占领虎牢,司、豫、兖三州沦陷,刘宋的防线撤到淮北一带。


  这时候,在嵩山修炼的寇谦之,已经入山修炼二十九年了,自二十二年前师从天师道第六代天师“成公兴”,修道成功,寇谦之自编自导了一场托天神降授的仪式,“在嵩山少室山蒙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拥护、百灵导从之下,降临嵩山,授寇谦之“天师”之位。”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广收门徒,使天师道以新的面目传播,被寇谦之整顿之后的“天师道”的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准备以儒道双修的面目,重回政治权力中心,以“道”治理天下。


   公元423年末,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寇谦之得到消息,认为新皇继位,是天赐良机,第二年初,寇谦之带领徒众,出嵩山,直奔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打算走上层路线,借新魏帝推广“天师道”,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


  公元424年,寇谦之至平城,向魏帝拓跋焘献书,被拒,于是寇谦之,广撒门徒,四处打探接近皇帝的门路,于是左光禄大夫,魏帝的近臣,北魏的四朝元老,著名的大儒崔浩进入寇天师的视线(这年崔浩年仅四十一岁)。

  崔浩,字伯渊,出身北方第一大望族清河崔氏,崔浩的一支更是崔氏家族的显中之显,望中之望,崔浩与父亲崔宏皆为北魏重臣加近臣,是北魏皇帝最倚重的军国大事的最重要的谋主,崔浩主张北魏利用汉人文化、体制,实行汉制治国,把北魏各鲜卑贵族的权力,收归皇帝,汉化鲜卑。


  崔浩的政治目标自然是得罪了鲜卑权贵,被全体鲜卑贵族集体反对,拓跋焘迫于众议,只得暂时罢了崔浩的官,让崔浩在家修养,但北魏每临国事,拓跋焘必请教于崔浩,由崔浩决定。


  寇天师的眼光不可谓不独到,选中了崔浩做自己的引见人,崔浩也想借助寇谦之的神权道教的影响力,拉拢太武帝拓跋焘,借助皇权,神仙,实行汉化北魏,推行儒家思想,二人一拍即合。


  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崇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是当世的在世神仙,如今莅临大魏,是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


  魏太武帝拓跋焘,对应不应该汉化北魏并不感兴趣,拓跋焘感兴趣的是汉化后的北魏,采用汉式皇权管理国家,打破鲜卑贵族对军队的垄断控制,打破鲜卑权贵垄断的世袭官爵制度,对财产、土地的世袭继承权,把北魏的权力收归皇帝,归自己一个人所有。


  于是出身不同,背景不同,目标不同的君臣三人一拍即合,太武帝拓派人跋焘将“寇天师”接入宫中供养,收寇谦之奉上的《录图真经》,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少林寺,接寇谦之留在嵩山的弟子来到平城,奉寇谦之为“帝师”,宣布天下,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下,不听称臣,显扬新法,道教在北魏大盛。


  投桃报李,寇谦之称拓跋焘为道教神仙~“北方太平真君”,宣称道教~“新天师道(南派天师道)”是负担着辅佐北方太平真君统治中原的责任而来,拓跋焘、崔浩、寇谦之君臣间玩的不亦乐乎,其乐融融。


(未完待续)

纵横论天下
看历史,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