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成佛史~出家

文摘   2025-01-08 12:40   辽宁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正处于列国时代,各邦国争雄,印度出现了一种以非雅利安土著居民为主的沙门思想,反对雅利安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


   沙门思想派别成份复杂,其原因因种族、种姓、地域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观点众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沙门思想派别中最有力的一支,耆那教著作称,当时的各种思想派别共有“三百六十三见”,佛教则称有“九十六种外道”或“六十二见”,除佛教外可归为“六师外道”或“六师”。


  释迦时代,北印度有十六个强国,此外有若干独立和半独立的小国,释迦牟尼的母国就是其中之一,被称为迦吡罗卫国,迦吡罗卫国是橋萨罗国的附属国,不同于当时大多数北印度国家的君主制,迦吡罗卫国是寡头政治的贵族共和制,由五大家族轮流掌权。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吡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第十六子,按顺序算,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嫡子之一,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排名在他的五个哥哥后面(也有说是排在五个表兄后面),释迦牟尼出生七天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由他的姨母~净饭王的继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


  幼年丧母,让聪慧的释迦牟尼敏感而自闭,释迦牟尼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包括学习当时的婆罗门的吠陀、坦陀罗教的母性崇拜、武术等等,在当时的印度,释迦牟尼属于婆罗门教规定的四种姓的第二等级~“刹帝利”,也就是国王、贵族与武士的等级。


  在刹帝利种姓之下,由商人、手工业者和农人组成的种姓,被称为“吠舍”,再之下的人被称为无种姓的人,这些人被认为是“不可结触者”,在当时多是在山中的野蛮人和以处理死尸为职业的人,被称为“首陀罗”,没有任何人身权力的奴隶也处于这一种姓。


   当时的印度各国间征战频繁,每逢农时过后,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征伐,与其说是争霸,倒不如说战争成为当时强国君主间的游戏和赌博,战争血腥而无味。


  释迦牟尼十六岁时娶了自己的表妹,天臂城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正妻(释迦牟尼出家前有三个妻子),这是一桩政治联姻,面对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与血腥:迦吡罗卫国内五个虎视耽耽的哥哥,其它四大家族的竞争对手,还有宗主国橋萨罗国对迦吡罗卫国继承权的干涉。

  迦吡罗卫国国王的位置,对于释迦牟尼并没有吸引力,反而平添出无数的危险,还有婆罗门在印度神权独大,于是,释迦牟尼决定出家为沙门,逃脱这血腥残酷的权力斗争,那年释迦牟尼29岁。


  某天的午夜,释迦牟尼不顾妻子的挽留,离城出走,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表示与婆罗门教的决裂,除去饰物,表示同尘世的决别,托钵行乞,一路向当时北印度沙门思想的文化中心,摩揭陀国的都城王舍城走去。


  释迦牟尼的出走,并没有打消他的政治敌人对他的戒心,迦吡罗卫国的五大家族,包括释迦牟尼自己的家族,每个家族派出一个人,去追踪、监视释迦牟尼,这五个人,在后世的佛教故事与佛经中,被描述为追随释迦牟尼的五个仆人,也就是佛教最初的五个信徒~“五比丘”。


   释迦牟尼来到摩揭陀都城王舍城后,一面托钵行乞,一面四处寻师访道学习沙门思想与禅修法门,很快他的身份被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的注意,打起了派释迦牟尼领军,以为释迦牟尼争夺王位之名,攻打迦吡罗卫国的主意。


  这消息被监视释迦牟尼的五个“仆人”,迅速传回迦吡国的各个家族。


  释迦牟尼斩断尘缘,就是厌恶了权力斗争,于是拒绝了摩揭陀国王的提议,继续托钵行乞,寻访名师,在五个“仆人”寸步不离的监视下,继续自己寻求修行与解脱之路。


(未完待续)


纵横论天下
看历史,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