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其孙傒,为齐上卿。高傒是为高氏得姓始祖。东汉末期,高洪任渤海郡太守,定居于蓨县(今河北景县南),渤海郡成为最著名的高姓郡望。另外三个郡望为渔阳郡(堂号渔阳堂)、辽东郡(堂号辽东堂、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和广陵郡(堂号广陵堂、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又《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河南高氏为后魏时期娄氏改高姓,隋吏部侍郎高孝基即其后人,其郡望为河南郡(堂号河南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氏有1710万人,在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68%。
明初,高正八由江西南昌罗石渡迁潜川,定居龙池山下龙潭河畔,因河上无桥,高正八回故乡江西祭祖时带回一株檀香木,横于龙潭河上,方便行旅,是为板桥,高氏族人聚集桥畔,故得名“板桥高氏”。
板桥高氏宗祠
高正八为庐江板桥高氏始祖。生二子:安一、安二,分别为东分祖、西分祖。
四世高轩,以孝廉授山东乐安县知县,诰封文林郎。
五世高懽。
六世高玘,任湖广黄州府黄冈县知县。
九世高尚穆。
十世高体干,字虚白,万历年间(1573-1619)授广东南海县典史。
高如干,任河南归德府夏邑县主簿,擢经历。
高可荣(1582-1671),字耀宇,冠带乡宾,配章氏,生一子克谦;继配胡孺人,生三子:克谨、克谐、克诠。
高和祚(1583-?),历任安庆水司营把总、城守营千总,升守备。
高亓(读qi)(1599-1675),号潜川,著有《匪莪轩四书讲义》,载县志。
高廷彦(1627-1692),字耀普,任广州守备。
高可岚(1629-1707),参与编修《庐州府志》《庐江县志》
十一世高克谦(1604-1671),字益之,乡耆,为崇祯县内名列前茅富户,教诸弟有成。生一子高百朋。
高克谨(1630-1698),字式谷,太学生,康熙年间大旱,置义田百亩,赡养家族贫乏之人,资助学子。路拾金银七十两,坐等失主来寻,不取分文。邻庄村民王盛卖妻偿债,捐银二十二两,使得夫妻破镜重圆。欧姓数十家腊月遭火,出资盖房,并助以衣食。入祀庐江乡贤祠。
高克谐(1632-1687),字淑易,号东潜,郡庠生,康熙元年(1662年)恩贡生,考授州同知。
十二世高百朋(1633-1693),字联岐,太学生,候选教授。配朱氏,生一子云松,继娶生五子,五子云业。
十三世高云业,太学生,娶进士宋元徵女。
板桥村高家武术,遐迩闻名。始创于高文岳,成熟于高德福、高二老头子,至民国年间有高礼金、高礼昆、高礼林三兄弟,拜宋代名将杨继业后人、武师杨云为师,发扬光大,先后传至巢县、泾县、贵池和芜湖等地。
十五世高文岳(1703-1761),字待聘,始创高家武术。十六岁赴少林寺学武,三年学成归来,胳膊肘能夹黄牛。《庐江县志》载:“善使气功将石碓窝顶在头上,或以两指夹住400多斤重的石块。后使棍术与十八女强交战时。以水遁术不慎死于飞刀”。
十九世高德福,绰号高刮耙,道光年间(1821-1850)人,惯使80余斤重铁耙,行走如飞,能一气将逃兔猛追逮住,放掉后再次抓获,留下歇后语“高刮耙逮兔子--不服气再来”。
板桥高氏狮子灯亦为一绝,因会武术,擅舞武狮子,重技巧,动作勇猛,敏捷快速,威武有力。
高子俊,绰号“高三”,生于清末,抗战前夕去世,先祖清初从盛桥高家板桥迁白山金沈二村,以撑船水运为生,民国初暴富,开设高恒大商号,在白山街有市房百余间,经营杂货、酱园坊、水作坊等,为白山仅次于金三(文益)的第二号财主。其子高济平,绰号“高绑见”,1929年《皖报》登载报道“皖人高济平求见蒋委员长”:蒋介石乘轮船过境安庆时,高济平手持安徽省长方振武介绍信,欲见谒蒋介石求取官职,于是乘小艇尾随,高呼:皖人高济平求见蒋委员长,结果被蒋的卫队五花大绑带至蒋面前拜见,高吓得不知所云,蒋介石顾及方振武面子,对高没有处置放回。不久,方振武安排高济平省参议的虚衔。此事传为茶余饭后谈资,这就是“高绑见”由来。
高百川(1905-1948),字家清,亦名伯川,板桥村蔡家田埠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板桥小学校长,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1年任庐东特支书记,以白湖姥山为中心,组建桥西游击队,任指导员,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5月,庐东特支改为中心支部,继任书记。1946年8月被国民党逮捕,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7年9月,任庐江民主政府白山区区长。1948年3月被国民党逮捕,4月23日杀害于庐城西门岗上,尸体分裂,撒入田野。
高声樵,上世纪八十年代任盛桥中学校长。
高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2015年12月新祠在盛桥板桥村建成。字派:书礼正(振)家申(声)、文章荣华国。
白山鸡鸣村高氏系板桥高氏支派,俗称“小高”。
后记:8月11日5时40分,余初、高中六年同窗,当年庐江中学义拜兄弟老七赵克坤因患直肠癌不幸辞世,扼腕悲叹,转念高中同学高家胜于1986年患白血病早殇,2010年前后人大高材生张毅同学亦因病早逝。戚戚之余,乃埋首整理乡贤遗事,痛稍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