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乡村教育更离不开好的乡村教师

百科   2024-11-02 07:00   山东  





      有一个好的乡村校长,就有一所好的乡村学校,也才会有一方好的乡村教育,这是强调乡村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最终的回归与希望,还在于乡村教师,在于有一支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对乡村孩子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承载着乡风民俗的教化,对乡村文化、乡村文明的挖掘、整理与传承。而且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对乡村校长办学思想与理念落地落实的责任。乡村校长的思想理念再好、再先进,如果没有乡村教师的支撑,没有一支好的乡村教师队伍的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一切皆是水中月,镜中花,徒有“美好蓝图”而已。可以说乡村教师是发展乡村教育,办好乡村学校,保证乡村学生接受有质量教育,甚至是关乎乡村振兴的关键。





      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发展乡村教育,必先发展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发展除了乡村教师忠于职守,坚定教育信念,涵养乡村教育情怀,自己成长自己,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从促进和支持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上做些努力与探索,以发展一支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首先是“下得去”。一方面要畅通渠道。优化编制配置、岗位设置和招聘流程,组织“城区教师支教”“名优教师送教下乡”,补足配齐乡村教师,为乡村教师“下得去”搭建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导向。通过舆论宣传、理想塑造、榜样示范、职业定位、情感启迪、境界提升,增强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帮助更多有为青年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选择乡村教师,并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扎根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是“留得住”。一方面最大限度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教师本土化是保持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行之有效办法。因为本土教师缘于地域情感、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交织与联系,能够根植于本地,心无旁骛地坚守于家乡教育。回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两级都有学校,无论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差不多都做到了本土化,每年的师范毕业生都是“哪来哪去”,差不多都回到了原籍当老师,既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活力,又为那时的乡村带来了蓬勃生机。

       因此,应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委托代培等方式,健全乡村教师本土化机制,尽可能实现乡村教师的“本土化”。

      另一方面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人师”到“大先生”,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到弘扬教育家精神,党和国家不断为教师成长“画像”,为教师发展指方向,这更为广大乡村教师明确了职业取向,在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从教育理想信念、教师职业信仰、情感价值熏陶、家国情怀担当等方面,涵养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对养育我们乡村的情感,对乡村孩子的情感,只要有了“情感”,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扎根乡村,躬耕讲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同时,要切实关爱激励。对乡村教育要怀有深沉的“爱”,这是乡村教育的动力之源,发展之基,对乡村教师更应该心存大爱,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不仅对他们要关心,要理解,要善待,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给以尊重,加以致敬。

      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乡村教师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是留住乡村教师的不二途径。

      乡村教师 “下不去”“留不住”,根本原因,还是乡村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乏味,乡村教师待遇没有差别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应为广大乡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最大可能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从机制上给予保障,从待遇上给予优厚,从用人上给予鲜明导向,让乡村教师成为“香饽饽”,这样乡村教师不但能够“下得去”,而且能够激发内驱力,实现乡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与乡村以及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从而真正达成“留得住”。

      当然,对于“留得住”,不是说必须把乡村教师“锁死看牢”,捆绑在乡村,必须让乡村教师在乡村待一辈子,不允许乡村教师正常流动。人挪活,树挪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允许乡村教师合理而顺向流动,相反会有利于乡村教师成长,有利于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我们说乡村教师“留得住”,是指保持乡村教师队伍整体动态稳定,而不是个体的非流动的静止状态。

      再次是“教得好”。一方面必须明白什么是“教得好”。教得好,绝不是分数考的高,当然,分数考的高,不是坏事,但是乡村教育不能只死盯分数,死拼分数,而是在传授文化知识,让乡村孩子获得应有分数的同时,不落下每一个乡村孩子,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成人,都具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能够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力和人格。我以为,乡村孩子的成人比成才重要,乡村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善良心,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另一方面必须变革评价机制。建立乡村教育与教师独立评价体系,绝不能在同一个区域,用“分数”的标准去搞统一评价,“一刀切”式的评价。城乡教育有差异,师资水平有差异,孩子家庭文化及背景有差异,这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如果用城市教育的标准去丈量乡村教育,去评价乡村教师,只会让他们抛掉乡村教育的资源与优势,忽视乡村教育的特征与路径,去一味地追随与复制城市教育,成为城市的盗版。更重要的是,最终让乡村教师,也包括乡村孩子失去信心,看不到自己与乡村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同时,必须重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创建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乡村教师多读书、多学习;建立区域研修共同体,通过本土教学专家引领、网络互动、集中研讨等形式,让乡村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相互影响,共同提升;改进培训,在培训教师的选择上多一些接地气的乡土专家和乡村优秀教师的参与,在培训形式上多一些实操和现场练兵,在培训内容上多一些对乡村课堂的关注,以解决乡村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培训的理念上,多一些“道”的点拨与开启,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热情,树立身为乡村教师应有的自信、自强与自尊。

      现代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城镇化引发的乡村萎缩,看似不可逆转,但只要乡村有好的教师在,有好的教师队伍在,乡村教育就会在,乡村孩子就会在,乡村孩子、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的希望就在!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