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里:“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宋代的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写道:“正月初一叫元旦,俗称新年。这是一年节气的开始。”元旦是新的一年的起点,大家都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总会说:“元旦五不空,来年不受穷。”这句老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习俗和美好生活的大门。那么,这“五不空”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讲究呢?
“一不空:盘子不空”
在元旦当天,放在餐桌或茶几上的所有盘子和碗碟都不能空着。中国有个成语叫“年年有余”,意思是希望每年都有剩余的财富和粮食。所以,在元旦这天,大家会把家里的盘子装满食物,这些美味的菜肴代表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期待。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元旦大餐时,不要把每盘菜都吃完,特别是盛鱼的盘子,一定要留一些到第二天,老人们说这叫做“有余头”,寓意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此外,在这一天,把吃不完的食物扔掉是非常忌讳的事情,因为保留食物也意味着福气能够延续下去。
“二不空:米缸不空”
常言道“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元旦之际,一定要检查一下家里的米缸,如果不满的话,要把它装满。在古代,粮食是人们生存的重中之重,米缸的满或空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生计和安宁。记得小时候,每到年底,祖母总会把家里的米缸装得满满的,还会在里面放几枚寓意吉祥的红枣、花生。那时我还小,不明白其中的意义,现在才知道,这满缸的粮食承载的是老一辈对富足生活的期盼,是对全家安康的祈愿。
“三不空:灯不空”
新年第一天夜里,睡觉前别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关了,至少客厅的灯要开着一整晚。在老辈人看来,灯代表生命的力量和温暖,能赶走黑暗和邪恶。一个灯火通明的家,意味着未来光明、好运连连,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会充满希望和温暖。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爷爷总会在堂屋里点上一盏旧式油灯,灯光闪烁,影子摇曳,那黄色的光芒好像有种魔力,能驱散冬天的寒冷,让人心里暖洋洋的。现在虽然住在高楼大厦里,用上了明亮的电灯,但这个保持灯火不熄的习惯还在我家保留着。如果家里有老人,可以点几根红蜡烛放在显眼的地方。跳动的火焰就像希望的象征,祝愿老人家新的一年更加平安、幸福、长寿,也表达了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爱。
“四不空:柴火不空”
在农村,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用土灶做饭、睡土炕的习惯,这些都离不开柴火。到了元旦,家家户户都要把柴火堆得满满的。老一辈认为,柴火代表着新年的财运,家里柴禾多,就能让土灶和土炕烧得很旺,意味着新的一年家里的日子也会像这火焰一样越来越红火。小时候在老家,每到元旦,父亲总是一大早就起来,从屋后的柴堆里抱来一大捆柴火,把土灶烧得通红。一家人围坐在暖和的土炕上,嗑着瓜子,聊着家常,那温馨的场景至今难忘。而元旦那天,土炕上的火最好不要灭,让那点小火一直烧着,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红红火火。民间还有句话叫“柴旺福旺”,可见柴火在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性。
“五不空:钱包不空”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挣钱奔波,有了钱才能改善家人的生活,让日子过得更好。去年,有的人赚了很多钱,有的人却没什么收获。但不管怎样,元旦的时候一定要让钱包鼓起来。在老一辈看来,钱包是财运的象征,如果钱包空空的,好像财气都散了,做什么都难赚钱;相反,把钱包装得满满的,意味着财气聚集在身边,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财源滚滚。记得我刚大学毕业那会儿,刚开始工作,工资不高,每到月底钱包总是瘪瘪的。元旦前夕,妈妈特别提醒我,往钱包里放点钱,哪怕不多,也是个好运兆头。从那以后,每年元旦我都保持这个习惯。现在工作顺利,收入也增加了,虽然不确定这是否完全是因为钱包不空的习惯,但这种小小的仪式感确实给了我很多心理上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