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在于积蓄与收获;
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
为践行新课标导向,拓展历史新课堂,
10月17日,
昆山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2024年第七次活动
在我校如期举行。
本次活动以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为课例,包含教学展示、课堂点评、专家讲座等内容。其中,课堂教学展示分别由昆山市开发区青阳港学校於佳毓老师、昆山市蓬朗中学宋寿胜老师、昆山市陆家中学陆怡老师、昆山市开发区实验中学李丽老师进行。
▲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於佳毓老师
课程简介:本课从楚国小吏到秦朝宰相——从李斯视角解读秦统一中国,教学史料以《史记》的《李斯列传》为主进行剖析,课堂教学双线并行,以李斯“离楚逐梦”“入秦得志”“位极人臣”“刻石颂秦”的人身经历为主线,依次阐述三个部分:第一,立秦:疆域的统一;第二,固秦:制度的统一;第三,颂秦:文化认同的统一。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比如注重对学生的读图指导,引导学生读图名、读图例、读图释,利用书本的地图资源来阐述秦统一六国中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以此落实时空观念;在阐述秦统一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分析从奴隶社会走向统一的封建社会,古代社会转型是源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此落实历史的唯物史观。
▲昆山市蓬朗中学宋寿胜老师
课程简介:本课以秦始皇兵马俑组织形态图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兵马俑们都朝向东方,共同探讨其可能原因,引出“秦统一中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统一”为线索,围绕“蓄力并天下”“创制治天下”“秦制传天下”三部分展开,依次讲述秦统一的条件、过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并从疆域的奠定、政治制度、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四方面展现秦统一对后世的影响,课堂最后开展讨论,引导作为青少年可以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哪些努力。
▲昆山市陆家中学陆怡老师
课程简介:本课从“统一”二字导入,从“秦灭六国,天下归一”“创制建设,巩固统一 ”“创大一统,铸民族魂”三个方面进行讲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史方法的培养。本堂课尝试了让学生构建秦朝政治制度结构图的活动,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创意,突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个知识难点。本节课从“统一”升华到“大一统”“民族认同感”,突出家国情怀。
▲昆山开发区实验中学李丽老师
课程简介:本节课从国际形势复杂、战国征伐不断导入,讲解单元特征,以秦始皇缘何称千古一帝的人物生平、活动、大一统等一系列概念与内涵讲解为主线,依次从三个板块进行阐述:疆域归一以建秦——疆域统一、集权于一以治秦——制度统一、措施统一以固秦——文化、经济、交通、军事统一。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实物史料进行设问,提升课堂参与度,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同时,注重古今结合、新旧知识点对比等,最后总结秦始皇功绩,引出大一统是大势所趋,以此进行首尾呼应,情感升华。
▲昆山市娄江中学陈玲老师评课
李老师的课完整务实,在讲课过程中多次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遇到生僻字也会请学生上台书写,及时纠正错误,符合初一学情。在教学设计上,李老师从建秦—疆域统一,治秦—制度统一,固秦—文化、经济、交通、军事三个部分讲解,层层推进,在夯实基础上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也牢牢把握并落实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在细节方面,李老师也处理得当,比如她注意对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注重大单元大概念的讲述等。同时,李老师在上课中展示了圆形方孔钱和秦兵马俑仿真实物,给学生直观感受,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昆山开发区实验中学潘丹老师评课
宋老师以秦始皇兵马俑组织形态图导入,以问题切入,提问:兵马俑们都朝着哪个方向?学生回答东方。再问:为什么都朝着东方?从而引出“秦统一中国”这个史事。本课以蓄力并天下、创制治天下、秦制传天下三个部分展开,运用历史材料解读、图片观察、地图分析和表格对比,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史实,促进学生理解史实间的因果关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在分析“创制治天下”这一部分时,创设“算一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货币不统一的弊端;在分析圆形方孔半两钱的优点时,创设学生触摸真实货币的活动,使学生在亲身触摸、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宋老师还注重指导初一学生历史学法技能的培养,比如引导学生先读历史史料、分析史料、然后抓关键词,由此加强了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昆山市葛江中学陆雨晴老师评课
於老师《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有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角度新奇,双线并行,本节课从李斯这一历史人物的个人成长这一角度入手,从秦国小吏到秦朝宰相,分为四步走:离楚逐梦——入秦得志——位极人臣——刻石颂秦,同时伴随整节课的整体脉络,阐述立秦——固秦——颂秦,整节课双线并行,结构清晰。第二,语言表述从容流畅,过渡自然。第三,学生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比如历史小剧场中让学生角色扮演,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将教学重点在自然而然状态中理解与吸收,最后的情感升华,进行爱国注意教育,增强学生时代使命感。
▲昆山市石牌中学周志康老师评课
於老师这节课以李斯这一人物为线索,全篇以李斯出楚入秦、入秦得志、位极人臣、刻石颂秦串联,设计精巧,思路清晰,於老师注重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解读能力,传授解读方法,提升学生历史读图能力。在教学中亲自编写历史小短剧,邀请学生参与历史小剧场,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从教学内容、课堂表现、课后总结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同时,建议本课在讲述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时,适当渗透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加深学生对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的理解。
▲昆山市玉山中学唐天雨老师评课
《秦统一中国》一课是教学的热点和重点,公开课的展示有很多,因此设计起来并不容易,但於老师课例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本节课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设计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学生也乐于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以立秦、固秦、颂秦架设本节课的框架,以李斯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离楚逐梦、入秦得志、位极人臣、刻石颂秦人生经历为线索,串联本节课,形成本节课的课魂,同时,於老师的课兼顾知识点的传授和史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自然的方式落实历史的核心素养。
▲昆山市城北中学徐小云老师评课
宋老师的课从“蓄力并天下”“创制治天下”“秦制传天下”三部分来阐述,他对秦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史实娓娓道来,设问环环相扣。宋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强调易错字以及公元前公元后年份的识记,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课的亮点是跨学科以及实物展示的设计,从货币(圆币、布币、刀币)的换算,让学生体会到货币多样的不方便,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圆币的方便实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昆山市娄江中学陶诗芳老师评课
陆老师的课以“统一”为线索贯穿整节课,最后落点到民族认同感,提升了家国情怀,课堂中注意“公元前”与“公元”的区别,注意教会学生读地图的方法,落实时空观念,本节课注重细节,要求学生认识“嬴”“篆”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同时,在本课设计的学生活动中,如能在前期做适当的铺设和示范,“学生自主设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构示意图”这一教学环节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本节课教授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内容,如秦朝修建的直道、驰道和五尺道的区别、作用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昆山高新区南星渎中学黄燕老师评课
於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感染力,教学环节紧凑,本节课读史料的方式多样,有学生个人读,齐声读,还有教师读,在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同时,课堂教学中的历史小剧场将舞台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进行打断或干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个人建议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教师讲授可以再细化一些,可用一道开放性试题加以巩固。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原主任唐琴老师
唐琴老师开展了一场题为《在专业成长中实现教育人生价值》的专题讲座。唐琴老师从“一份规划”“一张清单”“一个课题”三个不同维度出发,分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与方法。“一份规划”强调的是教师要制定自己个人成长的规划,通过制定目标、降低执行难度、细化教师专业成长要素等方式击碎职业高原状态的“迷信”,促进教师有效成长。“一张清单”强调的是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自助研修手册,从一年学科期刊、一本好书推荐、一节看家课、一次创新作业、一个教学创意、一篇教学论文、一次活动感悟、一次成长汇报等方面讲述,促进教师全面成长。“一个课题”强调的是教师要有课题意识,促进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在课堂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学术成长。最后,唐琴老师以“行则易、不行则难”总结,激励全体工作室成员从现在开始,做好规划,挖掘自身潜能,早日实现个人价值。
▲昆山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党总支书记沙夕岗
本次研讨活动最后议程,工作室主持人、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党总支沙夕岗书记表示:一是公开课的设计需要新高度:基于新教材、新课标、新的素养目标进行设计,解决教学的意义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二是提升自己知识的宽度:教学高度源于知识的宽度,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教育书籍,指导教学实践,提升个人素养。三是教师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公开课不同于常态课,要注重图片的解读、史料的研读和跨学科的融合,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四是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学要注重学情,关注学生,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实现课堂目标,从而使课堂有了梯度感、纵深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五是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与智慧,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韵味。
▲昆山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大合照
图片:黄燕
文案:宋寿胜、於佳毓、陈斌
编辑:姜艳婷
一审:於佳毓
二审:董 华
三审:沙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