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学期伊始,生机盎然。2024年9月11日,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迎来了昆山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2024年第五次活动,开展了以“捕捉教材新趋势,实现教学新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指导研讨观摩活动。
唐丹华 老师(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程简介:
本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华文明的的起源。即文明的摇篮——农业的起源,文明的奠基——史前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序曲——赓续中华文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史前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就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推动原始社会发展,进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这些文化交流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提供了沃土,也助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教学方法上面,运用地图板书和课件,帮助学生习得时空观念。此外,运用考古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知道史料实证的重要性。
张寅 老师(昆山市第二中学)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程简介:
本课从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史前社会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通过“稻香万年,文明奠基”、“灿若‘星斗’,文明孕育”和“文化交融,文明曙光”三个板块,梳理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其所带来的史前社会生活的变化,重点学习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原始农业文化的发展情况,渗透中华民族一万年文化史的概念,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灿烂,最后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历史教研员 范红艳老师
点评: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范老师对上课的两位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两位老师都很重视学生史学素养的培养,比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做的都很好。两位老师也非常重视唯物史观的培养,由浅入深的讲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深刻内涵。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文化和文明的概念,也需要给学生理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史。此外,范老师阐述了自己对于本课的教学建议和设计,给工作室成员提供了新的思路。
潘丹老师评课
点评:
唐老师的课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导入,从文明的摇篮、奠基和序曲三个部分讲授。唐老师从整体入手分析农业起源,再从典型原始人遗址分析史实,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不仅手绘中国地图,注重地图的完整性,而且关注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遗址,再有序层层讲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同时注重“粟、干”等易错字的书写,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唐老师还注重学生历史学法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中理解史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最后升华学生认识,认知了解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赓续中华文脉,在总结上可能用表格梳理比较,会更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印象深刻。
李丽老师评课
点评:
唐老师的课以时间为顺序,再按区域方位进行讲述,整体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唐老师将本课分为文明的摇篮,文明的奠基,文明的序曲三个组成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授课,再利用时间轴,地图,将时空观念进行落实。同时,唐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得出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她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读地图,读图片,让学生圈画农耕生活的标志,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史料,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建议长江黄河可以用不同颜色标化,地图ABCD位置明确一下,结束时用表格对比河姆渡、半坡异同点对比则效果更好。
郑华艳老师评课
点评:
唐丹华老师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是课程设计。唐老师利用地图作为板书,在地图中突出黄河、长江,加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考古成果,强调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文明的重要途径,加强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第二是课堂管理。唐老师在上课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敢说、能说。第三是学法指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唐老师指导学生读图、重点字词书写以及笔记的圈画,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能力的掌握,不足之处在于地图板书上出现了没有标注的点,应该完整呈现。
张舒怡老师评课
点评:
唐老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围绕文明摇篮、文明奠基、文明序曲三板块展开,逻辑清晰,内容翔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为我们研究新教材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小建议,引导学生做笔记,精简课堂内容。
王雨青老师评课
点评:
张老师的课导入贴近生活,用熟悉的农作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原始农业的思考,首尾呼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带领学生耐心仔细地观察思考,发现有用信息,同时又渗漏学史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在知识点上与第1课进行对比,与第3课联系衔接,具有大单元教学意识。
沈佳慧老师评课
点评:
张老师的课内容充实,思路清晰,她将本节课内容构思成“稻香万年 文明奠基”——“灿若星斗 文明孕育”——“文化交融 文明曙光”三个部分来讲述,环节紧凑,娓娓道来。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便是张老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她有着深入的剖析,充分利用教材中导言部分、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中出现的各种史料,包括想象图、文物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在“考古体验”这个活动中,张老师让学生说一说下列出土文物是否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张老师的整节课节奏掌握得当,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储文婷老师评课
点评:
张老师的课兼具直观性和实用性。课堂中使用了大量实物图片,使农耕文明发展脉络具像化。同时使用表格总结对比代表性的原始农耕遗址,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张老师还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三个小标题将农业的起源、河姆渡遗址的发展以及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知识板块由浅入深的铺陈开来。
陆雨晴老师评课
点评:
张寅老师的《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主要分为三部分,文明奠基,文明孕育,文明曙光,层层递进,结构明晰。张老师的课有三个亮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方面是设计的问题很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问题问下去,学生都能立即反映作答,可以说恰到好处,值得我学习。第二个方面是设计了一个“考古体验”的环节,很符合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体现。而且事前还进行了表达的示范,“碳化谷粒的出土说明了农作物的种植”,以此类推,让学生“看图说话”,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个方面是讲解“贫富分化”这一概念,和第三课进行了部分的融合,以此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但光靠老师个人讲解很难将“私有制”“阶级”这种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因此如何将这些概念讲得清晰明了值得更多的探讨。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很荣幸请到了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历史教研员庞玲老师给我们做了关于《区域教研视域下“研读教科书 理解教科书”的实践研究》的讲座。庞老师从源起、历程、运行管理、专业规范几个方面给我们娓娓道来,从中体现了庞老师团队对于历史教科书解读与史学阅读的重视,更看到了他们对这事业的真诚与热爱,怀揣着这种热爱认真,将成果应用于现实教学中,在助推教师发展的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起到了重要贡献,相信有爱的指引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昆山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党总支书记 沙夕岗
本次研讨活动最后议程,工作室主持人、青阳港学校党总支沙夕岗书记表示:非常感谢庞老师的无私分享,文本研读确实是一件很重要、很实用、很迫切的工作,希望在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也能早日启动这项工作。关于新教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更确切来说依标解读。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遇有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突破口,重难点的突破、主旨的凝练都绕不开“依标解读”。借鉴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教材研读的模式,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初中教材研读该如何实施,采取什么样的流程和模式,这些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细化、去渐进性的落实。相信有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庞玲、范红艳两位历史研训员的精心指导,有全体工作室成员的携手奋力奔跑,不断思考、学习和实践,在“做中学”,初中教材研读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昆山市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大合照
“青芒”新媒体工作室策划
文案:唐丹华
图片:刘星星
编辑:吴易恒
一审:於佳毓
二审:董 华
三审:沙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