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 琐记:乡村的春夏秋冬

文化   小说   2024-09-03 00:00   安徽  

进入腊月,乡村农户又要开始忙起来了,不过这种忙不同于夏收和秋种,这是最放松的忙,村中巷口偶见几个提篮走动中年妇女,篮子里有花生,劳动者永远是舍不得闲着。他们在寻找一个可以边呱蛋边干活的场所,也是我们常说的找一个情报站。这样的情报站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交流,这个情报站不设固定时间场所,只要几个人谈得来遇到一起就行,一种精神上放松,张家山前,李家山后,附近奇闻逸事,无不通晓。

同时也把过年需要的花生米也剝出来,快过年了,她们在家把好的花生挑选出来,留种,剩下剥出来卖掉大部分,留下小部分,准备点花生糖,花生酥,再烫点花生米,晒干再炒熟,这可是家里来客人下酒必备的东西,糖果类有糖坊代加工只要付手工费就行,包括做豆腐也是。还有自家种的打瓜子无论外面收的再贵也要留点,过年加工好招待客人。当然也有人小篮子放着是毛线,手里毛线针轻轻一勾一拉,毛衣在慢慢的变大变长成型。为家人过年能穿上自己亲手织的毛衣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农忙时没抽出时间,现在农闲了,做这些事好像是女人天生的本能,过年总要穿点体面些,还有炸圆子。必须在过年前完成,春节接待客人必上一道菜,象征团圆。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以外,切磋牌技也是一项不可缺少娱乐活动。这基本是中年人们聚会。家里长者时不时还是要到田地里走走看看,因为田里浇过腊肥的油菜和小麦苗,就等着翻春返青,油菜开始有零星出苔现象,苔上花蕾能见黄花了。风调雨顺的话,这可是夏收的希望。老年人闲不住,出门总是扛把锄头或者锹。顺便把田里几颗小草除干净。

正月不动土这也是农村风俗习惯,当然小年一过,手艺人出门打工,等农忙回来家里又有了一定收入。维修家里老旧房屋也要图个吉利,选好日期放上一挂鞭炮破土动工。在农村盖房子有的长达个把月,如果是二层可能就是半年左右,因为这些瓦工师傅,只是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找点事做点活,搞点小钱。农忙时扒金子也难请的动。

双季稻是清明时节三天就要泡稻子,准备水稻田,一翻,二翻,让板桩田早点酥化,好准备插秧。

双季稻在谷雨前后就开始栽插,在老家简称栽小苗,从秧田里用窝锹轻铲小苗底,不深不浅挑到大田,开始栽插。后来慢慢的演变成一季稻。也就是俗称中稻。因为气候变化天气越来越热,农民思想已经开始转变,双季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再者就是一季稻收成也高一些。吃起来口感好一些。双季稻收割时是三伏天,炎炎夏日,起早贪黑,肩挑手割,还必须在立秋前把晚稻秧苗插下去。抢收抢种俗称双抢。只有经历的人才懂得不死塌层皮真正含义。在小苗栽插之后开始大忙乡里人叫收午季,刚刚入夏,午季开始,通常在阳历五月二十号左右收割油菜,起早趁太阳不紧时收割,天气晴好,个把星期油菜杆就晒的差不多了,在田里铺上大油布用牛踩,没牛的话只能用老办法连垓举上拍下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腿疼,在乡下这个季节,很少有人串门走亲戚的。有句笑话台词是,来了不放,放了不望。家里也只是在栽小苗时请人帮忙,那时帮忙是不用谈钱的,你帮我我帮你,有说有笑。

农村学生还有一个特别假、忙假,一个星期,帮大人做家务,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不像现在的孩子在家做一点点小事,哪怕是扫个地,家长都发朋友圈炫耀一下。那时孩子没有现在这么不懂事,也没大人天天乖乖宝宝的,该干活就的干活,毫不含糊,不听话就是要挨揍,还没人拦。大忙时节大人都在田里,老远都能听到人在田里边干边聊着,张家山前李家山后。聊归聊,田里活一样也没落下。午季忙过就是田间管理,棉花,花生,打瓜,玉米,打药除草,施肥,稻田也要转转需不需要放水和晒田,田间地头经常发生为放水而发生口角有的还大打出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地一片金黄,稻谷黄的弯腰,棉花也开始吐白了,花生叶子泛黄也要起,黄豆,芝麻都要收割了,家里就那么几口劳动力,合理安排时间,起早趁着露水摘棉花,连瓣一起摘,早晨露水越大越好,这样棉花焦叶不会和棉花裹成球,外相不好也卖不上价,通常是摘回来吃早饭,然后下地割稻,秋天的太阳依然火辣,趁着大好天气多晒几个太阳,然后挑回场上,用牛拉着石滚子一圈一圈的压直到翻场。捆草,上堆,把稻拉回家归仓,这一天下来已经累的睁不眼,可是早晨摘回的棉花豌还要摘摘出来,这样一直熬到深夜,棉花豌长时间堆放因有潮湿气会发黄,同样也买不上价,摘出来第二天早晨房前屋后空场都可以晒,农忙就这样放下这个继续那个,花生也到了该起的时候了,花生不同于其他,大都数是靠手拿小锄头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即使头天下雨也是泥裹着,有经验的农户家里有沙土田通常留着种花生和芝麻。秋收秋种季节时间长,棉花,花生,豆类,芝麻,都收收的差不多了,开始种油菜,先播种菜籽等苗有一扎多长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杂交油菜株距不能太小,农村人口头禅,稀三担,满(密)六箩。一直延续到霜降,这时小麦也可以播种了。

在乡下有干不完的活,忙不完的事,即便是冬闲,也会在家里找出一堆事情,剥花生,脱玉米(六谷),修修补补一些家里常用的工具,冬闲可以用面糊把旧衣服扯碎糊袼褙晒干,纳千层底,做布鞋,现在,千层底,打毛线衣在农村也差不多快失传了,这只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取代是市场成品衣服和鞋,当然也不要太贵。

乡下忙,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乡里人特有爽朗的笑,我只能用我平淡的语言文字表达,如今,产业调整,为了更好的生活村里年轻人远走他乡用自己特长,寻求新的天地。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


WELCOME TO OUR C.H.

I HOPE YOU LIKE IT

最忆是巢州
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