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俊生 | “诗书之帅”余阙和肥东青阳书院

文化   2024-12-19 00:00   安徽  

元末明初的战争,大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大浪淘沙,最终被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所一统,开起大明江山近三百年的序幕。笔者近日偶然机会,看到肥东的青阳书院遗址,没想到这是元末大名鼎鼎的有“诗书之帅”的余阙的故乡以及读书处。笔者查阅有关书籍,行文如下。

日前去肥东白马山游玩,我想到了桥头集的龙泉寺和长临河的青阳书院,拐弯绕了一下,去看了这两处,相邻乡镇,不远。冬天寒冷,这边没有什么人气,寺也一般,最为懊恼的是只有一个靠大黄山的小村庄叫青阳村,倒也是山青水秀,小河淌水,和我们巢北的山村没有什么不同。问“余阙老屋和书院?”问了三个老人,没人知道,说“村里没有姓余的。姓余的早搬走了。我们汪姓,老家是江西的。”也没有青阳书院,有的是遗址和废墟,倒不如看看肥东的地方志和文史书籍。在近千平方米的砖头瓦片之地,没有标识,没有文字,笔者看到的一口古井和一块像卧牛一样的大石头,有点年头,拍照留存,也许这时就是青阳书院和余阙故居之文物。不是帝王,不是大的将相,风光年数也不长,再说出于元末乱世之中,决定着这里的文旅地位一般。余阙出名的地方在安庆,这里是合肥,眼前的一切似乎说明着什么。

《肥东地方志》载:青阳书院坐落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大黄山脚下的青阳村,是元末进士余阙的的书房,因位于青阳村,故名青阳书院。元朝末年,肥东长临河镇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进士余阕(1301-1357年),字廷心,唐兀部人,祖居河西威武(今甘肃省境内),其父沙剌藏卜,曾在庐州府为官,余阙生于庐州府,但是幼年丧父,后来举家迁至合肥南巢湖北岸青阳村。

另外据《肥东县志》载: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考中进士,任泗州同知,为官清正廉洁,亲民务实,不事权贵,如实向上反应民情,得罪当朝宰相,对其上报的500余件案件奏章积压不报,还对其进行训诫。余阙久之愤怒借机辞职回家,在青阳村当起私塾先生,读书写字著述,萧然为隐士。他奉养老母,友爱亲邻,为人温和谦逊,在乡里口碑极佳。余阙亲手打造自己读书的书屋,自撰对联:“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幼龄播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他还扩大自家的住宅,办起乡村简易学堂,为适龄孩子免费传学,业余时间吟诗习字,引吭高歌,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相传,他家门口的“卧牛石”,就是他读书赏月的台子,还在门前的小溪旁,广植松竹,梅兰竹菊样样都有。在青阳书院,他精心著作有《青阳集》四卷、《余廷心篆书》、《送归彦温赴河西使》等。久之,他的才华和高风亮节传到朝廷,乱世朝廷急需人才,他被征召到京城,从事翰林院修撰,编撰辽、金、宋三史。

余阙最出名也是最悲壮的,当属由他主政的安庆保卫战。该是元末红巾军起义军和元政府军之间的抗争。《安庆地方志》里有“元末红巾军攻克安庆城”这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史料记载:“1352年,余阙任淮南行省右丞。由于农民起义军兴起,余阙受命住防长江下游重镇——安庆。他精心训练将兵,屯粮筑巢,打通交通防守同道,加固城墙,第一、第二、第三道。命农人稼穑于内,屯田,得粮三万斛,军用粮草万吨。使安庆固若金汤,前后6年数次抵御过徐寿辉红巾军的围攻。”可是,“1357年,红巾军陈友谅部和红巾军赵普胜部东西夹击古城安庆,红巾军朱元璋部外围遏制元政府军的援助,使得安庆被起义军前后围堵,处境险恶。1358年10月17日,安庆陷落,重伤后的余阙自刎西水塘中,终年56岁。”

《新元史·余阙传》这样评价余阙:“余阙兼资文武,守孤城以抗方张之寇。阙常曰‘丈夫当生韦孝宽,死为张巡’。呜呼!阙固巡之亚匹也,岂孝宽所敢望哉!”现在安庆有余阙祠,后人多凭吊,留有大量诗文字画。

明清两代,肥东青阳山越的乡绅乡民,为表达对余阙的“忠孝勇毅”,对于余阙故居和书院多次修葺,可惜毁于兵燹,现在只剩下遗址和废墟一片。

据考证,上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乃余阙后人,浙江宁波余姓多为余阙后人,还有安庆、合肥等地均有余阙后人。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


WELCOME TO OUR C.H.

I HOPE YOU LIKE IT

最忆是巢州
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