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拾稻穗的遐思

文摘   2025-01-15 06:49   浙江  



拾稻穗的遐思





文/应可军



在一次晨读时读到圣经《利未记》里一段;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想到小学作文有蛮多拾稻穗或拾麦穗的作文。


现在已经到了秋末了,田野上面的稻谷已经被农民伯伯收割拿回到了家里。经过农民伯伯的收割和搬运,稻谷差不多全部收到他们的家里去了。但是,百密必有一疏,在农民伯伯收割过的田野上面还会留下一些稻穗。他们嫌不多的一些稻穗值不得自己花力气去捡拾,因此就让一些稻穗留在了田野上面等待腐烂。我想稻穗虽然不多,但是那也是粮食,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长大的呀!我们也应该爱惜呀!一穗一穗地拾起来,也可以积少成多呀!不是古人说得好:积沙成海,积土成山吗?如果拿这一些稻穗去帮助灾区人民过日子那不也是大功一件。这段经文虽然反应了以色列人慈善的一面反思我国传统慈善之源是:①儒家“仁者爱人”②墨家“兼爱非攻”③道家“积德行善”④佛家“慈悲为怀”这些是善亦如道路,连接古今中外、天下人心。作为人类慈善事业的路基与导向,慈善文化更是在漫长曲折的探索中聚沙成塔,积石成路。恰如世间一切事物的兴替起伏,中国当代慈善文化正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衰到兴的道路,召唤并指引着人们重拾善念、激发善心、广施善行。所以宁海慈善文化要植根于宁海地方文献,更有说服力。


担社会责任,践行慈善公益正在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慈善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宁海从古至今有着丰富的慈善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各种宗教和文化传统中的慈善思想和实践,这些传统对于家族的慈善事业的传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善良智慧的先辈们曾创造出了许多慈善模式。


古人的做法也许对今天的慈善事业仍然有借鉴意义。


这些文化需要宁海地方文献爱好者不懈的努力挖掘。







友情链接:
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一
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二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摄影:愚者多闻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评论和点赞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微信idmuziyehan09 关注海燕文化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谢谢您的支持!
学会快乐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海燕文化工作室
嗨,你好,朋友! 很希望能够与您通过文字寻找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饱满的精神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