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稻穗的遐思
文/应可军
在一次晨读时读到圣经《利未记》里一段;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想到小学作文有蛮多拾稻穗或拾麦穗的作文。
现在已经到了秋末了,田野上面的稻谷已经被农民伯伯收割拿回到了家里。经过农民伯伯的收割和搬运,稻谷差不多全部收到他们的家里去了。但是,百密必有一疏,在农民伯伯收割过的田野上面还会留下一些稻穗。他们嫌不多的一些稻穗值不得自己花力气去捡拾,因此就让一些稻穗留在了田野上面等待腐烂。我想稻穗虽然不多,但是那也是粮食,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长大的呀!我们也应该爱惜呀!一穗一穗地拾起来,也可以积少成多呀!不是古人说得好:积沙成海,积土成山吗?如果拿这一些稻穗去帮助灾区人民过日子那不也是大功一件。这段经文虽然反应了以色列人慈善的一面反思我国传统慈善之源是:①儒家“仁者爱人”②墨家“兼爱非攻”③道家“积德行善”④佛家“慈悲为怀”这些是善亦如道路,连接古今中外、天下人心。作为人类慈善事业的路基与导向,慈善文化更是在漫长曲折的探索中聚沙成塔,积石成路。恰如世间一切事物的兴替起伏,中国当代慈善文化正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衰到兴的道路,召唤并指引着人们重拾善念、激发善心、广施善行。所以宁海慈善文化要植根于宁海地方文献,更有说服力。
担社会责任,践行慈善公益正在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慈善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宁海从古至今有着丰富的慈善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各种宗教和文化传统中的慈善思想和实践,这些传统对于家族的慈善事业的传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善良智慧的先辈们曾创造出了许多慈善模式。
古人的做法也许对今天的慈善事业仍然有借鉴意义。
这些文化需要宁海地方文献爱好者不懈的努力挖掘。
作者简介
应可军
□编辑:海燕文化
□摄影:愚者多闻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