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能否再造一个中国式奇迹?
创业
财经
2024-12-18 06:28
广东
还有两周2024年就将离去,2025年即将到来,这个时候,我在思考作为投资人最重要的三件事:
当然,谈到当下最关键的变化,我想除了AI之外,就是中国企业的出海。在9月,美的在香港发行H股融资300亿;酱油龙头海天味业12月11日发出公告发行H股,还有医药龙头的恒瑞医药、百利天恒、三花智控、迈威生物、安井食品、均胜电子都相继发布发行H股的公告,达到了近年最多,连贵州茅台都在纽约举行了美国投资者交流会。
在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美国各方面的制裁,出海已经是变成一个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其实,翻看我们邻居日本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经济界一直有个说法:失去的三十年,就是说过去日本GDP增长疲软。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日本国民总收入(GNI)从1990年就开始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2023年日本的GDP约为4.2万亿美元,GNI是4.4万亿美元。
这中间的差值主要体现在日本大量企业出海获得的收益快速增长。
根据CEIC的统计,2021年,日本境外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占到了日本当年GDP的近60%,这还不包括个人投资部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日本企业为什么要全面出海?它们有什么利弊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回到今天的中国企业,哪些企业适合出海?甚至能够在海外再造一个自己?在正式分析之前,我请大家带着一个问题往下看,美的、海天、茅台,你觉得哪个更适合去出海?在1985年前后,日本遇到了跟中国现在相似的四个问题:
1、产业转型,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
2、日美贸易摩擦;
在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贸易立国的国策,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1955年日本先以纺织食品的轻工产品出海为主,到1970年逐渐转移到重工业的钢铁、机械、化工工业。
在1974年,日本为了提升商品附加值,制定了“技术立国”的国策,类似我们的新质生产力,让衰退产业退出市场,同时推动半导体、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到了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集成电路占到了美国市场的30%,其中最尖端的256K半导体芯片占美国市场的90%。
于是,在1986年,美国启动301条款,认为日本对美国存在倾销。结合在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开始主动缩小对美贸易顺差,分散出口到中国、亚洲、欧洲。
其实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央行行长前川春雄领导的智囊团就推出《前川报告》,思路类似中国2020年提出的国内外“双循环”:扩大内需市场,向国际统一的产业结构转型,建议政府正式启动体制改革,支持对外投资,相关举措包括推动与他国签订投资保护协议、扩大发展中国家进口以便于日本转移产业、加强官方发展援助等等。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日美的特殊关系,日本面对贸易摩擦的策略是在产品出海上对美国妥协。中美贸易摩擦是在核心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美国试图迫使中国按照美国所定义的市场经济做出根本转变,并通过贸易摩擦全方位对中国施压。中国并没有像日本一样自发限制出口来缓和摩擦,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要比日美的程度更深,叠加全球地缘冲突、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产业出海面临着更大的难度。我们看文稿中2018年-2023年美国主要进口来源地。2022年之前,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18年的占比是21.23%,2023年下滑到了13.86%,减少了7.37%。
中国下降的份额,主要由三个国家承接,墨西哥增加了1.88%,加拿大1.03%,越南1.77%,2023年墨西哥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占比15.43%,跟着就是加拿大。在2024年的其他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还在下降。特朗普胜选后,就说要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所有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既是针对美国三大进口国进行无差别攻击,也是间接针对中国的产品。1、产品出海,类似我们改革开放、加入世贸和“一带一路”的大量产品出海。
2、产业出海,日本基于雁形经济发展理论将自身定位为“领头雁”,把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经济体。
“亚洲四小龙”再重复这一阶段将产业转移至东盟或中国等经济体,这一逻辑也体现在日本对亚洲投资占到较高比例,70 年代末期以重化工业为主,钢铁及化学行业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对外投资。
以购买日本商品或服务为条件,向外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信用援助,带动电力机械、大型公用机械以及成套设备等向海外大量输出,间接带动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在70 年代初,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将“文化外交”确定为对外政策的四大重点之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本外务省在1991年正式制定了针对各国的文化外交战略;1996 年7月,日本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2007年5月,日本发布《日本文化产业战略》,其中明确指出未来日本文化将以“酷日本”(Cool-Japan) 形式展开对外传播,并将加强文化品牌、外延产品、故事性等附加值的挖掘,比如动漫、游戏等,像我们最早看到《排球女将》这些日剧、动漫、二次元、谷子经济等,都是日本的文化出海。梳理完日本出海的原因和出海的四个阶段,回头再来看我们,其实我们的出海也是参考这四个类型。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美的、海天、茅台,哪个企业更适合出海呢?
我在和《企业家财富管理课》上的企业家们做了交流,一位企业家提出,海天酱油在海外有“三无”难题,既无心智品牌位置、又无销量市占率、更无代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观。有位企业家对茅台出海看法是:在海外只有少数华人喝,并且是作为吃中餐的生意应酬,西餐还没有形成类似“红酒配牛排”的茅台用餐文化。海外华人喝茅台很少是奢侈品的面子消费和个人消费,更多是为了接待国内尊贵的客人。
3、产品消费者有没有需要长时间市场教育,甚至文化的教育?这四个角度不一定完善,但是我觉得这是基本要素,从这些角度思考,海天酱油制作工艺离不开日晒,茅台更离不开赤水河,而且都有客户口碑的依赖。
根据美的2024年半年报,营收2182亿,其中海外营收占比42%,有出海经验。美的在海外并购了德国库卡机器人和日本东芝、埃及、意大利等公司业务,在国内也先后并购整合了华凌冰箱、小天鹅洗衣机等公司,2007年在越南、2023年在埃及、2024年在泰国、意大利、巴西都建立了工厂,出海历史较早,家电产品也无需长时间的教育客户,包括文化的教育,总结来说,家电、制造业更容易出海,上个月我分享过有个做半导体PCB板的朋友受到美国制裁,也已在泰国设厂。回想40年前第一批练摊、下海的经商者,那时候是没有路的被动选择,现在是主动选择出海找出路。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不只是在海外再造一个美的、比亚迪的制造业,随着中国的文化出海,类似日本寿司和牛排配红酒,演变成火锅配茅台的文化输出,会再造一个消费的海天、茅台酒,进而再造一个中国文化加产业的全面输出。
这是企业家需要关注,也是我作为投资人关注的大方向、大变化,当然,更关键的是要看谁能把事情做对、做到,就投谁,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投资人分享价值。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免费试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