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炒股”赚钱养老,靠谱吗?

文摘   2024-11-18 08:01   上海  

  投资内参情报,就在老马投研圈! 

  关注【财马晚评】,收听晚评不迷路! 


今天内容一开始先把近期观察到的一些情况,给各位简单分享一下。自九月底局会结束,政策转向到现在一共是34个交易日,上涨后的波动最近让很多人陷入纠结。

我们之前一直强调就是你要在A股挣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框架和理性,但其实真的遇到快速上涨的单边行情时,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潜移默化中就已经受到了影响。

比如我们的很多朋友特别是一些投资经历相对比较短的新朋友在这段时间可能觉得投资赚钱比辛苦打工要轻松。
所以很多朋友最近给我留言说自己这段时间怎样的赚,甚至分享自己做波段买卖的时间点,那么我们也来做一个互动,你可以后台给我回复来分享一下:你觉得自己接下来到年底,光靠投资能挣到多少钱?

我相信这个问题如果是周一问的,跟我们今天问得到的回答会有很大不同。
其实我们看到现在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分化,涨幅比较大的品种我在周二先给内部会员提示通过基本面和资金面来分析,要有一定回调了。
并且美国新任统领”特朗普上来的各种措施都在推高美元最近造成全球许多资产都在下调,并且预计后续他要持续针对咱们,预期外部压力是很大的,整体要保持警惕做好应对。
当然市场还有着政策预期,行情还没有完全走完,但接下来如果不继续做好政策预期、基本面、资金的跟踪研判接下来是很可能不仅不赚钱还要亏钱,跟踪研判这些内容也是我们节目的优势,会给大家持续跟踪。
这个问题是今天要说的第一个事情,大家可以留个心。
第二个事情,关于当时9月底局会会议说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没有正确的理解到,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两个核心问题,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

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表面上咱们看到的解决A股市场的长期流动性问题,还是为了解决中长期资金自己的问题。
那么如果是解决资金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说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为了解决市场的问题,这个观点是立不住脚的。我们市场从来就不缺乏流动性,9月底以来的行情也再次验证了这个观点,开会之后市场并不因流动性而上涨而是因为政策面,再这之前的缩量和下跌也是因为缺乏信心和方向,流动性只是表象。

所以现在的市场我们一直讲是政策和预期主导的市场,这些所谓的中长期资金,包括社保、保险、理财等等,进不进市场不是关键,当政策预期和基本面预期继续向好,并把预期逐渐坐实了,资金自会进一步流入。
那么如果是这样,那中长期资金为什么要进入资本市场,我们换个角度,实际上这些资金自己也有一些“缺口”,这个缺口有多大呢,我们说几组数据你可以感受一下:

22年的时候为了补当期养老保险缺口,财政通过彩票公益金等多种方式给社保基金资金和股票补充了641.11亿元;2023年全年我们一共支出养老保险基金6.4万亿,这里面企业职工4.4万亿,机关事业单位1.6万亿,城乡居民4千亿。
这个6.4万亿的数据其实是相当惊人的,因为2023年一年下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也就22万亿不到,其中全国财政赤字这一块儿一共只有5.8万亿。所以您能感受到咱们这个所谓的“中长期资金”,其实它本身自己也有缺口问题。
相比起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帮助资本市场企稳,说要通过资本市场帮助中长期资金弥补自身的缺口,也是一个角度,甚至是客观的说法。
那么如果我们说引导中长期资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社保资金、养老金资金等等的这些长期、低风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然后随着经济向好以及资本市场完善建设,资金和市场相辅相成,投资收益帮助这些资金去弥补自己的支出缺口,那么咱们的资本市场究竟够不够弥补这个缺口,这是一个需要去确认的问题。

我们从三个数据来初步的看一下:第一个刚才咱们说2023年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是6.4万亿人民币;第二个,23年年末最新数据,我们每年等待提领养老金的人口数量是3.15亿人,而养老金的平均每月额度是3500块钱,这个简单乘一下就能发现,按照这个数字,养老金所要达到的支出水平基本是刚才说的养老保险基金的两倍;然后第三个数据,咱们整个资本市场现在的规模是90万亿出头。

大家有心的话可以算一算,这里面的支出和需求的问题,所以这就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果引导社保和养老金这类长钱进入资本市场,能覆盖更好,但假如未能覆盖我们的养老需求,那么支出缺口怎么补呢?
当然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如果真的最后养老问题需要很多朋友自己去考虑,那么要怎么办才能尽可能更好地,把我们的需求首先摆出来摆清楚,然后解决好。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下一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我们看到了,让这些中长期资金和资本市场相辅相成一起来解决是一个视角,这个对于我们投资者算是一个隐形的利好,因为这个动作提供给了A股一个上涨的“必要性”。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算上资本市场还是不够解决养老金的问题,那我们老了之后从哪里拿钱来养老,保证自己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其实这个问题美国企业常用的DB模式可以作为一个答案参考。

首先这个DB模式是什么,DB模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在这种模式下,养老金计划的参与者在退休后领取的金额是事先确定好的,也就是说你来企业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商量好,等你退休了,你每个月能拿多少退休金,这个金额一旦定下来,那就是保证实现的。

这个听起来不错,但是后边我们马上会说到它的弊端。先说咱们国内,我们现在基本都是用的DC,也就是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就是现在这种每个月你挣多少钱,抽一部分给你交养老保险,然后这个钱你自己出一部分,从工资里直接扣走,另外公司再给你出一部分。这种DC模式就是当时给你付钱了,那么这个责任就结束了,以后你真正要领养老金的时候能领多少,不到领的时候没人知道。
那么这么看起来是不是明显是DB更合理,但是为什么基本大家现在都用DC模式,而没有企业会用DB呢?
因为精算太困难了。
这里面要涉及到的变量包括,员工会在自己这里干多少年,未来工资能涨到多少等等,这都是企业很难回答也不想考虑的问题,相应的也对应了目前咱们的很多企业还不习惯于承担一些责任。
比如我答应给你这么多养老金,但我现在如果给你攒钱攒少了,或者没有投资到合适的投资品中,等到你要提取养老金使用的时候可能拿不到这么多,这时候需要企业我自掏腰包来实现自己的承诺,我就要从自己每年利润里分钱,甚至如果我到时候没有利润或者干脆倒闭了,这个钱也要付的话,怎么付,所以这个模式在国内基本推行不了,并且即使在美国目前这种DB模式也在减少。
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直接看到DB模式虽然好,但是有两个致命问题:①是由它受益人和责任人不同造成的②是规模和精算数量带来的难度问题。
这两个问题如果是个人来面对就好解决很多,首先我个人对自己负责,不会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其次对于企业而言精算难度高但对于咱们个人来说精算的难度就明显降低很多。
所以如果您想来深入了解下这个精算模式到底怎么做,给自己做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案出来,可以到文末底部扫描我们的企业微信二维码,联系专门的保险精算师,添加助理来咨询和定制更多适合自己的方案、产品。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DB模式跟DC模式的不同,您可以当作一个知识点来做一个记忆和了解,就是DB这种模式下,企业会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投资向权益市场,而DC模式下,企业会愿意去买债。
这就是企业要不要对收益终值这个结果负责带来的最直接的一个区别,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如果你是要做长期投资,投资权益和债券,它对应的一个需求是什么样的,是过程中的稳定,还是结果的一个高低。

当然这里面我们的一个建议还是都需要把握(股和债),因为其实过程中的稳定它的价值也是体现到结果上的,如果完全不考虑过程的稳定性,可能你都等不到出来好结果的那一天就已经坚持不住了。
这四年,相信朋友们都已经经历过了股的波动性,所以过程稳定和结果,这两个都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同时兼具两者属性的投资品,那么我认为基金里面你要做策略整体的配置。同时,保险,尤其是类似于年金、分红险、增额寿险这种,也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并且对于个人整体的资产配置来说非常必要的一个方向。
您个人至少要分出来四分之一的精力去提前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出来,这个规划完成与否,其实最终就是通过保险的配置来体现的。

那么关于具体这些品种都是什么,比如分红险是什么,你可以简单的看作一个有稳定收益,同时不定期会有把资金投资向企业债券得到的分红、资本利得的一种投资品。
一般这个固定收益是2.5%左右,然后资本利得做的比较好的产品有的能够有可能接近4%的额外收益,甚至更高。所以,对于手里有闲钱,想让钱持续增值的朋友,可以考虑分红险。
这个具体的产品这里就不作过多的展开了,如果您对这方面感兴趣,或者您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去了解和配置这种保险类的投资品,您可以直接扫描这个二维码,让保险精算师来给您做一个全方位的诊断,定制一个方案,我们的精算师会给您免费定制最适合您的配置策略并且给到一个明确的配置路径,这样来为自己的未来养老问题做一个前置的布局。

识别二维码,添加助理企微




价值稳赢策略,携手持牌机构升级为价值稳赢策略Plus已持仓,回复“组合”查看转换升级教程/新用户,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


🔼  扫码加入[价值稳赢策略PLUS] 专题专区 

财经马红漫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金融硕士校外导师--马红漫博士的自媒体平台,每天十分钟解读财经热点,让你看透财经本质,助你实现财务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