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大医 | 术业有道 辨证论治

文摘   2024-11-09 08:30   上海  

本期精彩

      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患胃部疾病的现象较为普遍,引起胃病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从数据上来看,我国是胃病发病大国,因此治胃病、养胃对于全民健康来说尤为重要。胃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可见对于这一器官的研究在医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在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基础研究中不仅传承传统瑰宝,还展现出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期节目有请到的这位大医深耕临床,带来了教科书式的学科创新范式。



嘉/宾/介/绍

INTRODUCTION


朱生樑,上海市名中医,岳阳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组长。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全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等。执笔完成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等4份国家级共识。



中医与时俱进 掌握现代技术

      朱生樑教授专注于中医药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方向,行医五十载,主要学术思想归纳为“通化宣平,护胃气为根、圆执活变、重临床实效”

      

      一直以来,朱生樑教授发扬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轻灵和缓”的诊疗特色,丁氏内科在上海已有140多年的延续和传承,朱生樑教授回忆到自己师从丁氏内科第三代传人章庆云先生的经历。在曾经学习的八年时间里,跟随老师坚持每周门诊抄方,学习了章庆云先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受益匪浅。



     1980年,朱生樑教授创建了岳阳医院内镜室,对于中医诊疗中使用内镜作为检测手段的疑问,朱教授认为胃镜、肠镜、听诊器、血压计等是人类科学文明创造出来的,都是医学上诊断的一种手段、工具。胃镜肠镜的探头最早用于航天事业,后来就被用来制作胃镜和肠镜。西医要发展,中医也要发展,不能排斥接触新技术。在提高中医诊断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按照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辨证论治。


“我们中医也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科学的‘武器’。”


确立学术方向 建立特色专科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吃大喝的饮食习惯导致我国一些居民患上了一种西方国家的常见病,胃食管反流病在我国发病率迅速增长。1997年,时任消化内科主任的朱生樑教授,决定将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主攻方向,朱生樑教授介绍选择该主攻方向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该疾病发病率高,病人明显增多;二是当时医学上对于该病种的相关研究结果处于空白,西医刚刚起步,中医的研究还未开始,无论中医、西医都还没有“胃食管反流病”这一病名;第三就是选择错位发展。



      在胃食管反流病还处于学术空白的情况下,朱生樑教授和团队从零开始,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研究病因、病机,找出临床证型的种类、治疗原则、临床用药,经朱生樑教授和团队的研究下最终确定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学科发展至今,岳阳医院消化内科的临床疗效达到了95%以上,2007年入选了国家中管局的重点脾胃病专科。


      朱生樑教授认为临床医学错综复杂,所有持续出现的临床问题,就应该成为中医不断研究的方向、不断地创新,中医对未来的探索没有止境。




      朱生樑教授不仅引领了国内脾胃病同行在胃食管反流病领域理论、学术与技术治疗方法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为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出色贡献。朱生樑教授领衔的“海派中医丁氏内科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也成为沪上重要的脾胃病传承基地。


大医问诊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11月9日17:20第一财经频道《主角·大医》。本节目由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指导,约珥传媒出品,沃尔沃汽车作为节目指定用车。


财经马红漫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金融硕士校外导师--马红漫博士的自媒体平台,每天十分钟解读财经热点,让你看透财经本质,助你实现财务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