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对于SLE患者来说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正确补充维生素D呢?本期科普由复旦儿科风湿科医生就为大家进行答疑解惑~
一、晒太阳(最自然的方式)
紫外线B(UVB)能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生成。每天晒太阳10~30分钟,尤其是在中午时分,可以帮助身体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
温馨小tip:如果长时间晒太阳,还是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皮肤损伤哦~
二、通过饮食摄入
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帮助补充日常所需。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
·鱼类:如鲑鱼、金枪鱼、鲭鱼、鳕鱼肝油等;
·蛋类:尤其是蛋黄;
·野生蘑菇:某些蘑菇在阳光下暴露后,能够产生维生素D2,比如香菇;通过紫外线处理的白蘑菇也含有适量维生素D;
·强化食品:一些牛奶、橙汁、谷物、豆奶等产品通常会添加维生素D。
·奶制品:牛奶和奶酪等也是维生素D的来源。
三、维生素D补充剂
当不能通过阳光照射、食物摄入获得足够维生素D时,宜额外补充维生素。那么,面对种类繁多的维生素D补充剂,我们应该怎么选?
问题1:维生素D2 和D3怎么选?
既往研究显示,相较于维生素D2,维生素D3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血清25(OH)D水平。因此,在2022年《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推荐优先选用维生素D3制剂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
问题2:维生素D、骨化醇、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分别是什么?
维生素D 是总称,分为维生素D2和D3,骨化醇(维生素D3)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维生素D(包括D2 和D3)都是无活性的,需要在体内通过2步羟化反应才能生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1,25-二羟基维生素D)也就是 骨化三醇。
阿法骨化醇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D类似物,即 1α(OH)D3,是指在 1α 位已预先羟化,而25位尚未羟化。因此,与天然的维生素D不同,它不需要在肾脏进行转化,服用后直接在肝脏中转化为活性形式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即骨化三醇)。
问题3:维生素D、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选哪种?
(1)维生素D(主要指维生素D3)
用于日常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或纠正维生素D缺乏症。适用于儿童、成人、老年人等各类人群,尤其是维生素D水平偏低、骨质疏松或缺乏阳光照射的人群。
(2)阿法骨化醇
阿法骨化醇是一种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适用于那些肾功能不全或肾脏无法将25(OH)D转化为1,25(OH)2D(骨化三醇)的人群,如慢性肾病患者。也用于预防或治疗与维生素D代谢异常相关的骨病,如肾性骨病、佝偻病、骨软化症等。
(3)骨化三醇(1,25-二羟基维生素D)
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主要用于那些肾脏无法有效地将维生素D转化为1,25(OH)2D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骨质疏松症患者,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调节钙水平的人群。
注意:由于活性维生素D可增加高钙血症风险,除上述情况外,通常不建议使用活性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
四、维生素D需要补充多少?
《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建议》从婴儿期到青春期都需要补充维生素D至少400 U/d。美国国家医学院(NAM)建议,≥1 岁的儿童和成人每天应摄入至少 600 IU 的维生素 D,以达到血清 25(OH)D 水平至少为 20 ng/mL(50 nmol/L)。然而,美国内分泌学会维生素 D 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每日摄入更高剂量的维生素 D,以达到血清 25(OH)D 水平至少为 30 ng/mL(0-1 岁儿童:400-1000 IU,上限 2000 IU;1-18 岁儿童:600-1000 IU,上限 4000 IU;18 岁以上成人 1500-2000 IU,上限 10,000 IU)。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和肠道吸收不良的患者需要两到三倍的维生素 D 才能维持相同的血清 25(OH)D 浓度 。此外,接受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需要增加两到三倍剂量的维生素 D 摄入量,因为糖皮质激素会导致 25(OH)D 和 1,25(OH)2D 的分解代谢增加。
五、维生素D补充越多越好吗?
美国国家医学院(NAM)推荐的适宜血清25(OH)D水平为20~50ng/ml(50~125 nmol/L),并认为血清25(OH)D>50 ng/ml存在潜在危害,如尿钙排泄增加,血清25(OH)D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5) : 387-394.
2.van den Heuvel EG, Lips P, Schoonmade LJ, Lanham-New SA, van Schoor NM.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Daily Vitamin D2 and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 (Total 25(OH)D, 25(OH)D2, and 25(OH)D3) and Importance of Body Mass Inde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dv Nutr. 2024 Jan;15(1):100133.
3.Ross, A.C.; Manson, J.E.; Abrams, S.A.; Aloia, J.F.; Brannon, P.M.; Clinton, S.K.; Durazo-Arvizu, R.A.; Gallagher, J.C.; Gallo, R.L.; Jones, G.; et al. The 2011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hat dietetics practitioners need to know. J. Am. Diet. Assoc. 2011, 111, 524–527.
4.Holick, M.F.; Binkley, N.C.; Bischoff-Ferrari, H.A.; Gordon, C.M.; Hanley, D.A.; Heaney, R.P.; Murad, M.H.; Weaver, C.M.; Endocrine, S.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 96, 1911–1930
本文作者
审核:孙利、曾巧钱、索美姣
加群方式:
添加蝶小宝微信(SLE0407)申请进群,与全国800多位蝶友家长交流孩子就医、学业、生活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