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环卫工有编制,那愿意扫大街的人永远考不上,而考得上的人绝不愿意扫大街

教育   2024-08-01 22:45   北京  
文/体制老司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倡议”,说环卫工很可怜,收入低,还经常在烈日下、寒风中工作,一大早四五点就开始工作,太辛苦,应该给他们编制,并且增加工资待遇。
但历史证明,用理想主义来规划现实,最终肯定是会被人性和规律碾压得粉碎。
这是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早就证明了的事情。
环卫工纳入事业编制,提高收入,看似很美好,但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真正能干也愿意干环卫的人,是永远也考不上环卫工编制的。
如果说环卫工有编制,为了公平,肯定要设置各种标准,统一组织考试录用。那么,现在那些没有学历、文化水平很低、只会扫大街、年龄偏大的环卫工,他们能考上吗?
如此,在现在这个就业压力之下,能考上环卫工编制的人,就是有学历甚至是高学历的人,是年龄比较年轻乃至于是二三十岁的人,是年轻气壮的男性。
就算环卫工编制考试考察打扫卫生的水平,读过大学有学历的年轻人,肯定会去某公某笔某图报一个“环卫工编制打扫卫生专项培训班”学习,然后在技能上秒杀现在干环卫的大爷大妈。
无论如何,现在干环卫的这些大爷大妈,就算是打扫卫生,也是无法和年轻有学历的年轻人竞争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那些考上环卫工编制的人,是不会真正干环卫工的,也干不好环卫工作的。
这些人有学历,年轻,谁会真心想做环卫工呢?他们不过是为了一个编制而已。一旦有了编制,稳定了,单位不能随意开除他们了,他们必然会消极怠工,另寻他图。
更多的人,是进入编制后,立即想办法跑路。不管是找关系调动,还是继续考其他单位,还是遴选,还是借调,肯定是立即马上就要跑路的。
留下来去街上扫大街的,不会多,干得也绝对谈不上好。
而且当这群人形成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之后,他们必然会强烈要求脱离一线的打扫工作。
其实多年前,很多环卫工、司机、服务员等后勤辅助人员是有编制的。但到了后来,招聘了一些非编制的、合同或派遣制的服务人员,这些在编的后勤人员摇身一变,成了管理和指挥人员了,再也不干一线的后勤工作了。
比如说现在的辅警等政府雇员,在政府财政好的时候和一些发达地区,这些人的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正式在编的干部。就出现了编制内的指挥编外的干活,编制内的少干甚至不干的现象。
别说正式民警了,甚至还有辅警指挥协警干活的。
这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常态了。
简单来说,环卫工一旦有了编制,身份待遇稳定了,社会地位上升了,他为什么还会心甘情愿一辈子扫马路呢?
很多人抱有一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头脑简单地认为给环卫工编制,提高待遇就是保护他们,其实一切违背人性和社会规律的东西,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一个经济学家就说过,廉租房不能建得太好,否则真正的穷人就不可能住的上了。
看问题,看世界,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就是承认基本的人心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哪怕这种规律和现实你不喜欢。
社会必然是分层的,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人生长的家庭资源好;有的人能力差,有的人生在穷人家;有的人生在封闭的山村,有的人生在开放的沿海。无数因素决定了,按资源、社会地位等来区分,总是有一些人在上面,一些人在下面,这是不可改变的社会现实和规律。
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没有哪怕一分钟改变过这个现实和规律。
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而且是极其牛逼的人,带着崇高的目标,用极度的理想主义去设计这个社会,企图去改造这个世界,实现所谓的人人平等,但最后带来的都是悲剧。
最近在看萧冬连的《筚路维艰》,谈到1958-1962年,以及1966-1976年的历史悲剧时,他总结了一句话:
历史上的人为灾难,并非都出自恶的动机,那些抱有崇高目标却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运动,更具有悲剧意义。
一个好的社会,不是人人都一样的社会,那是一个死的社会,是一个所有人都过着极度贫困生活的社会。
好的社会是那些居于下层的群体,在这个社会上有养活自己、获得尊严的工作和活法,他们与中层上层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太大。此外,社会给予下层的人,足够多的机会和条件,往上走,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大多数环卫工来说,他们年龄大多偏大,没有什么文化,能有一份一个月两三千的打扫卫生的工作,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如果他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努力工作,今后可以考公务员,考编制,或者去企业工作,过上一个更好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
(THE END)

公务员说公考
公考经验大杂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