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制老司机
很多人越来越发现,现在的体制内越来越卷了,感觉进去了不管你是什么学校,能力如何,都是按部就班,基本上一眼就望到头了,基本不太可能有什么当官的前途。
一
十多年前以前,这句话未必正确。那个时候,如果真的有能力,有魄力,有学历,在体制内还是有不少机会的。
比如说最近火爆全网的毛奇书记和李佩霞书记,还有江西的很多副县级官员,他们的学历一般都不高,很多甚至只是中专中师生,十八九岁,甚至十六七岁毕业就工作,都是2000年前后工作的。这些人短短的几年内,就担任了科级干部,十来年就当上了县处级干部。
这种现象在大部分地方都有。这两年很多名牌大学985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到单位里,往往会发现单位里的领导,不少都是这种情况。可能有的领导简历里面有括弧“XXX大学研究生”,其实都是后面去党校或者大学水出来的在职研究生。
那是一个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时代。
那时候,体制内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90年代,公务员工资特别低,很多公务员、教师的工资都发不起,而那些年的市场特别好,机会特别多,大量公务员辞职下海。所以,2000年前后,公务员只能算是一个对于中专中师生来说还不错的选择,对于好一点大学的本科生来说,那时候经济发展快,人才需求旺盛,人家大多去企业挣钱去了。
就算是这些人要进体制,一般都是进入省厅、部委等更好更大的平台机关了。
那个时候,体制内也相当缺人才。因为以前没有搞过公务员公开招考,正规大学本科生大多留在大城市,或者大机关,去企业,很多落后一点的地方,基层单位,几乎分配不到好的大学生,只能从中专中师里面挑了。
不过那时候的中专中师也是相当可以的了。
还有一部分公务员体制内人,是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开车的是小舅子,打字复印的是小姨子,或者领导的什么司机等等。
现在的一些领导,当年就是给领导开车的,或者招待所的服务员。
那个年代的体制规模,也远远不如现在。大多数地方的行政编制都是1993年确定的。很多县区机关,总共就只有十来个行政编制,也就是说,90年代,2000年前后,一个县区机关里,加上后勤保障的工勤什么的,也就是十多个人。但现在,除了行政编制,还有下面若干个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一大堆聘用人员。
总而言之,和现在相比,那时候体制内人更少,有学历的人更少,所以,只要是有点学历、有点能力的,都很容易就出头了,机会很多。
二
而现在,各个单位人满为患,更是人才济济。十年前一个市里的领导吹嘘说他们单位引进了一个研究生,而现在很多乡镇一级新来的人,一半都是研究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985,还是博士,想要出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五年服务期,现在公务员基本都要求五年服务期,在本单位服务不满五年的,不能调走,不能遴选,不能考走。
而遴选,竞争之大远远大于公考。遴选是和整个区域内的所有优秀者竞争。想要遴选到上一级机关,没几把刷子,没点真本事,是没啥希望的。而且很多地方的遴选,里面是有猫腻的,没点门道和关系,光靠考试能力也未必有戏。
调动这个就几乎看关系看背景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体制越来越成熟了,分工也越来越细,小公务员干的工作,其实都比较琐碎具体,都是整个庞大工作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环,个人也只是体制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小螺丝钉,所以很少有干事创业出成绩的机会,干的好不好主要还是看领导评价。
相比而言,二十年前,那时候正处于改革期间,体制内人少,人才少,只要是来个有学历能干活的人,单位都拿来冲锋陷阵,干事创业的机会也多,能不能干,成绩怎么样,是有很多机会用工作说话的,也容易得到晋升和提拔。
因为缺人才,需要干的工作又是开创性的,所以那个年代的破格提拔也比较常见。
而现在,不管你是北大还是清华,是本科还是博士,到了单位里,都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学会写稿子、通知开会。以前一个两三个人就能从头到尾干下来的事情,现在分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流程,需要几个部门单位配合才能干的成,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和成绩,微不足道。提拔也是按部就班,不到年限想要提拔,难上加难。
在这种背景下,能力强的和能力差一点的,工作干得多一点的和少一点的,好一点和坏一点的,其实看起来不会有什么差别;提拔上,除了那些背景深厚,能力天赋极其牛逼的极少数人之外,大家都是熬资历,熬年限,最后发现大家其实最后的结果,甚至是发展路径都差不多,最多不过你多当两年实职,你提前两年到某个级别罢了。
公务员越来越不像是很多想象的那样是当官走仕途的光明大道了,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通的吃饭的工作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