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携带者日常生活护理

学术   2024-10-06 20:36   河南  

点击上面文字添加关注!推荐指数★★★★★



永久起搏器携带者

日常生活护理




PART

01

休息与活动



1.术后休息

术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植入起搏器一侧的手臂,在术后1-3个月内尤其要注意不能高举过头或进行剧烈活动,以防电极移位。

2.活动量逐渐增加

活动量要循序渐进地增加,避免操之过急或过度劳累。手术1-3个月内,要避免剧烈运动,上肢活动可逐渐加强,以能摸到对侧耳垂为佳。可以适当做些日常工作和家务活,也可选择如散步、慢跑、练气功、种花等低强度活动。手术3-6个月后,体质好的中青年可以恢复工作,老年患者应遵医嘱运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用起搏器植入侧的手臂负重。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同时要戒掉烟酒,吃饭不宜过饱。此外,还要细心保护埋置起搏器处的皮肤,避免外力撞击。

4.避免特定活动

出院后,在类似驾驶摩托车或乘坐汽车受到剧烈颠簸时,可能会对起搏器有影响,患者应减少或避免该类活动。同时,避免从高处往下跳、剧烈的重复甩手等可能会使导管移位、断裂的活动。



PART

02

伤口护理


1.保持清洁干燥

术后应注意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局部受到摩擦或过早沾水,以防感染。

2.定期换药

术后需要定期换药,观察伤口出血及感染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PART

03

生活习惯

1.避免强磁场环境

永久起搏器患者应避免接触强电磁场,如高压电站、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广播天线等有强磁场的设备,以及高压设备、大功率对讲机、电焊机等。同时,手机等电磁设备也应尽量远离起搏器,接听手机要放在安装部位的对侧耳朵,保持一定距离(如15厘米以上)。

2.注意用电安全

保证所有的常用电器接地,避免接触漏电的设备。在使用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时,需要离开其一定距离(如1米以上),以防电磁干扰。

3.日常生活

1)洗桑拿或热水浴原则上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如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脏病(如冠心病严重,血管病变没有干预),水温过高可能对您不利,请您在出院时或以后复查时征求医生的建议。

2)如果开车,避免安全带撞击或压迫起搏器,可垫一个垫子以分散压力。避免打开引擎盖修理汽车发动机。

3)性生活原则上不影响起搏器,而与原发病有关,请征求负责医生的意见。

4)适度饮酒不影响起搏器。起搏器本身不受饮食的影响。

5)如乘飞机,出示起搏器卡可免除安全检查。

6)避免使磁铁靠近起搏器,包括所有的磁疗健身器械、微波炉等。

7)一般起搏器不能进行核磁共振、心电向量、电热疗、磁疗、放疗等影响起搏器功能的检查治疗。行口腔科治疗时,应先行牙钻实验,数脉搏,如有脱落,则不能应用。

8)识别卡上带有标识的可以做1.5T核磁共振检查,流程如下:

心脏科用程控仪激活MRI模式→影像科进行磁共振检查→心脏科用程控仪恢复正常起搏模式。

9)机场安全检查仪器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起搏器能触动金属探测报警器,患者应事先向安检人员出示起搏器ID卡。

4.随身携带起搏器卡

患者应随身携带起搏器卡,记录姓名、地址、电话、起搏器安装时间和型号等信息,以备不时之需,看医生时应主动告诉医生已安装起搏器。

PART

04

随访与检查


1.定期随访

安装起搏器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和电池电量。术后第1月,第3月到医院随诊,测定起搏器工作状态,以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预计电池将耗竭时,应缩短随访时间,每1-3个月随访一次。电池耗竭时主要表现为起搏心率减慢或增快。待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自测脉搏缓慢,或出现呼吸困难、腿部和脚腕部肿胀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注意异常反应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学会自测脉搏,自我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天清晨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监测脉搏并记录,有较大的异常反应,如起搏频率下降5次以上,应及时就诊。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

3.告知医生

在进行其他医疗诊治时,如需要磁共振、电除颤等检查或治疗,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装有起搏器,以便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对起搏器造成干扰或损害。

作者简介

章作姜翱 李娜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投稿::hlkppt@163.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推荐阅读: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

护理科普平台
全国数十万护士科普聚居地,专注护理科普,等您来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