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今天继续一月电影之《阳光普照》。
台湾有一类电影,我称之为暗涌,表示平静之下酝酿的疯狂,典型如今天看的这部。
大陆影视剧里的角色,情绪大多高涨到夸张,而台湾则相反,通常低沉到麻木。两者都让我不舒服,因为我总狭隘地要求呈现真实的世界,而我对真实的世界又有着偏见的理解。这种偏见会限制观影时的代入视角,两个半小时,我会代入片中的各个角色,除了那位爸爸。
影片才开始,我就断定,最后肯定会有一段巧妙的剧情安排,以扭转爸爸这个角色的言行。结果也如我所料,而我对《阳光普照》的观影好感,也是截止那所料出现的一刻。
对于那种平时不闻不问,最后来个为了孩子杀人的反转,我只觉得,这样的叙事,是在以一种隐晦的方式,颂扬那个男人“深沉的”、“伟大的”“父爱”。上述两个形容词加核心名词都打上双引号,是因为我厌恶那样的叙事。
于男人,生娃就是贡献一颗强劲的精子,而这只是“生育”的“生”。在整个“育”中缺失的男人,最后做出一个看似为儿子解决麻烦的疯狂举动,我只觉得这个男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孩子的“爱”,他依旧只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对孩子的“育”。
对于中国乃至东南亚以至整个亚洲的家庭,有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即父亲的“缺失”。缺失打上双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概念不精准,父亲哪里是缺失,他可是无处不在。或者说,父亲的肉身虽不在场,可父亲的影响无处不在,这样的局面,“缺失”二字不足以覆盖。
亚洲的叙事,那个不在似在的父亲,现身方式最喜欢被刻画为一种带有悲情色彩的情节,我无法理解这类“悲”从何来。
当剧中那位爸爸开车撞向菜头时,他倒是作为阿和的父亲现身了,只是他多半自认为是“为了孩子”,说不定还带着些许为了孩子付出的自我感动。可是,平时不管不教,临时动手(手握方向盘)动脚(脚踩油门),除了继续重击摇摇欲坠的家庭,还能带来什么。
而每一个如此不堪的父亲背后,总伴随着一个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母亲,大概能用的形容词不是“可怜”就是“可悲”吧,反正我找不出一个精准的用词。
我是女性,但我厌女,这是我近些年大量阅读国内外女性主义题材书籍的主要原因,我想让自己更温和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的女性,效果也出奇的好,但我其实并未彻底摆脱厌女,我也不觉得我以后能够完全不厌女。
比如,在观影中,我第一反应是,这位妈妈怎么能够忍受跟那样的男性生活下去,转念一想,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成长背景限制了她的思想,她并没有我这样好的运气,我不应该拿自己的标准去审判别人。
再看,又想她当初如果早早离婚会怎样,再转念,又觉得自己这样审视别人既冷酷又残忍。
我反复陷入这种下意识的理解无能,又进入有意识的理解尝试。我现在看到某些女性在家庭中的处境,倒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活该,但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只能说,自己选的,自己受着,别迁怒别人,尤其是孩子。
孩子的教育问题太过复杂,有先天因素,有后天环境,可既然选择作父母,那就应该有做人父母的意识,不能只生不育。
所以,当我在网上见到有些年轻夫妻,以一种略带自鸣得意之态,说出类似“我也是第一次当人父母”的话语时,只觉得他们的孩子好可怜,哪怕人类文明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
不同的时代,父母的疯狂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此的家庭,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