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诱惑:从体味到香水,臭味相投 | 性心理学09

乐活   2025-01-22 21:36   云南  

上一篇说到,美国精神病学家基尔南(James George Kiernan1852-1923)认为,特定气味也可能会引发某些正常人群的性兴奋,而个人体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两人是性相吸亦或性相斥,这又被称为嗅觉主义(olfactionism),《性心理学》中译本里称之为“嗅觉现象”(55)。

人类的嗅觉相对迟钝,在求欢中的影响力难以被完全感知,但也不能因此低估它在人类性活动中的作用。相比低等动物,气味于人的性含义要低得多,且嗅觉焦点也从下半身转移到上半身,体味的性诱惑由此更多源于头发和腋窝等。

不过,即便在积欲至高涨之时能够散发性诱惑力,个人体味也始终只是一种气味而已。通常来说,个人体味会产生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容易传递亲密、情感和想象等,同时它也由此容易招致对方的本能反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将之称为反性的本能(anti-sexual instinct),即一种与性欲相悖的本能,我没有查到相关信息,烦请知情者分享。

气味具有一定的性诱惑,但男女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并不一样,女性相对更敏感。有研究表明,女童相比对气味更感兴趣、更能区分气味以及更易受气味影响。

1907年,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马罗(Antonio Marro 1840-1913)发表《青春期心理学》(La Psychologie de la Puberté),论文分两部,上部论述青春期常态心理学,下部阐述青春期病态心理学,他通过观察发现,女孩有了性生活之后,对气味会更敏感,而其它感官并未表现出此种变化。

此外,女性在怀孕期间,嗅觉也会变得异常敏感。到了老年时期,女性的嗅觉能力也更为突出。总言之,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受嗅觉印象的影响。

体味之外,有一种外来气味,鉴于相似的化学结构,也具有类似体味的诱惑力,那就是香水。

德国精神病学家伊万·布洛克(Iwan Bloch1872-1922)认为,女性最初喷香水是为了增强(而非遮盖)自身体味,这就解释了在最初之时,为何最受女性欢迎的香水气味是麝香类(ambrosial),包括麝香、海狸香、麝猫香和龙涎香等,它们都是最具动物肉欲气息的气味。

如果男性最初倾心于体味浓烈的女性,则女性会迎合着增强自身体味,而麝香又被荷兰生理学家兹瓦德马克(Hendrik Zwaardemaker1857-1930)视为最接近人体自然体味。

总结起来,相比远古祖先,人类的嗅觉退化了,但它始终能诱发人类的好恶,牵动人们的情绪。

题外话

175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药物气味》(Odores Medicamentorum)中首次提出嗅觉光谱,将气味分成七大类,包括辛香(aromatic)、花香(fragrant)、麝香(ambrosial)、蒜香(alliaceous)、膻香(hircine)、难闻(foul)和恶臭(nauseous)。

1895年,兹瓦德马克在林奈的基础上引入果香(ethereal)和焦香(empyreumatic),将气味分成九大类。我不懂香,采用直译,如有不当,烦请指正。

麝香是何味,我有点拿不准。我不爱闻气味,香臭都不喜,但臭又与我有关。云南有一物,名曰臭豆腐,烧烤摊上的臭豆腐,米线店里的臭豆腐小锅米线,二者不同,但我都爱,爱不释口。

煮米线的臭豆腐,吃火锅也一绝。烧烤摊上的臭豆腐,尤其在冬天,打开电烘笼,向着火,烤豆腐,一边看书,一边吃,臭美死了。

此外,臭味于我,印象最深有二,其一是《吕氏春秋》中的“人有大臭者……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其二是蜘蛛所著《十宗罪》中的“逐臭之夫”。这两篇看完后,久不能忘。

大白的日子
分享读书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