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 | 白活012

乐活   2024-12-25 21:36   云南  

20241215日。

这两天陆续看了《寒战》和《寒战2》,两次折服于梁家辉的表演,其它没什么想写,不再多言。

20241218日。

今天继续香港电影主题月之第六部《命案》。

命案在此,既指杀人案件,也指命运方案。故事不算多推陈出新,最大亮点是片中用吉他弹奏的《命运交响曲》插曲。

电影的一个主题是命运,与命运相对,乃逆天改命,但改命却属于悖论。改命首先意味着承认命的存在,而改命同时也推翻了命的存在。如果命运既定,那理应无法修改。

在既定命运之下,不可能存在算命,除非算命之人就是定命之人,否则外人岂可知晓某个命究竟如何被定。

所以,算命等同定命,剧中试图帮人改命的主角,本质就是把自己放在定命之神的位置,可他压根无法定命。既无法定命,又何来算命。

找人算命者,自以为神帮人算命进而改命者,究竟谁更癫狂。

由命牵出的暴力基因或者犯罪天性,核心直指预防。网上有诸多解读暴力基因的内容,其中误读也多,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心,大量靠谱的科普书籍和研究论文可供参考。

这种预防思想,本质与算命无异,甚至有可能更恶劣,打着为了预防犯罪拯救潜在被害者的大旗,干着以己为神审判别人的勾当。

关于预防犯罪的理论、小说和影视作品不少,尤其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预防思想被广为传播,现实中为了预防而生的措施也很多,但是否有效值得商榷。

有网友认为,林家栋在片中的表演应该拿影帝。我不知道影帝的评判标准,从我个人观感来看,《命案》整体呈现出一种过度感。片中几个主要角色的表演,血腥场景的呈现,甚至《命运交响曲》的运用等,都太过用力。

网上有影评谈到片中的暴力美学。我一直无法在认知层面将“暴力”跟“美学”融合,一如我始终觉得把“高智商”与“犯罪”放在一起违和。

在美学上附加“暴力”,在“犯罪”上附着“高智商”,都是一种过度,这种过度在互联网上的诸多文章中十分普遍,看似高深莫测,深究却不知所云。过度只会让表达莫名其妙,并不会使之变得深刻。

电影中介入的任何元素,应该是为了讲好故事,如果只是单纯作为某种象征符号而出现,那就是冗余,本质也是一种过度。各种针对冗余元素的解读,无论出自知名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不免落入过度解读,我的这篇笔记亦是如此。

我无法给“过度”下一个精准定义,只能凭借我狭隘的认知来感受。“过度”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中,诸如好莱坞大片、俄国小说、流行歌曲等,国内小说典型如余华老师的《活着》,过度的呈现,反倒显得刻意。

一个故事,无论以何种形式讲述,难在恰到好处。故事中的角色命运与人性,均与“度”有关。面对选择时,选进,则进多少,择退,又退几步,谁能说得清。

只是,沉迷于把握那个恰当的度,多半进退两难,但这种进退两难又是人生常态,人都怕选错,只想一朝选对,一劳永逸。

算命贪图的正是这种一劳永逸,前途若吉,便可以高枕无忧,未来是凶,则期待未雨绸缪。

人总是试图寻找一种确定性,误把算命之人当作定命之神。

自欺,欺人。

大白的日子
分享读书笔记
 最新文章